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明周刊> >正文
高士“读书楼”的前世今生
2019-01-09 10:3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10

高士山

11

高士山读书亭  

吴谷/文、刘秀平/图

在永新县有个规模不小的读书基地。这基地有座读书亭,有幢读书楼,还有一条有着3000多台阶的读书路。

基地里读古也读今,几乎一年四季都挤满了人。在这基地里有中小学生,也有社会各界的中、青年,还有双鬓斑白的老年人。

2018年正好赶上县里在读书基地举办一年一度的“全民读书会”,笔者便和众多的读书者登上了这条海拔千米的读书之路。

这亭、这楼、这路,坐落在赣西的永新县坳南乡牛田村的高士山上。

高士山巍峨挺拔,谷狭壑深,流喘暴鸣,山苍林茂,故名为“鸣谷山”。自唐懿宗年间一位高僧来此山诵经传播佛学后,此山常年香火不断。北宋中期,大文学家,江西诗派创始人之一黄庭坚就任泰和县令时,常与同窗好友牛田村名士尹安仁在鸣谷山谈诗论文,两人便将“鸣谷山”改为“高士山”。

那么,读书亭、读书楼和读书路又是怎么而得名呢?

笔者在一名老道人的口里首先了解到“读书亭”是建在高士山腰一座简陋的小凉亭,里面却有一张教学用的案几和十几条用石头砌成的长凳。道人告诉笔者,要了解高士山的“读书楼”,就必须了解这座读书亭,因为先有此亭才有那楼。

于是老人讲起了读书亭与读书楼以及那条读书路的前世今生……

读书亭:“山间茅屋书声琅,放下扁担考一场”

北宋时期在牛田村有个叫尹安仁的书生,他寒舍苦读十年有余,虽饱读诗书,但每当看到官考上的乌烟瘴气,便立志永不为仕,归隐山林。可是,每当他按卷沉思或握书闲步时,看到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陡峭悬崖的石壁间那些衣衫褴褛、俯背躬身的村民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自己的五斗米而疲于奔命时,他的心里就涌起了难以平息的波涛。如何使这些穷苦了一辈又一辈的父老乡亲们从困境走出来?他想到了自己所学的知识。

于是,他在通往高士山顶峰与村里阡陌交错梯田相依的半山腰中,搭了一座茅草小屋,从家里扛来几条长条小桌往山腰的空地一摆,开了个半耕半读的学馆。为的是让这些劳作的父老乡亲在劳顿休息时,给他们一点点知识,让他们认上几个字。不几日,这座简陋的学馆便开学了。谁料,结果是没人上门。

尹安仁并不气馁,亲自到村子里上门游说读书之用。也许是尹安仁的诚意感动了村里的乡亲,抑或是“团箕晒谷,教子读书”这句在庐陵流进千家万户的古训,让封闭、固守的深山小村得到了震动,且尹安仁这位先生把书案搬到了田间地头,乡亲耕读两便,整个牛田村便被感化了,尹安仁的读书亭热闹了,乡村中有些劳作一阵后的年轻人有点诚惶诚恐地走进了读书亭,一笔一画地跟着先生写起字来。尹安仁既让学生读四书五经,又教学生琴棋书画,有时还请一些老农夫传授农活知识和手工技能。尹安仁的耕读教法,很快得到了村里村外人的认可。就连村外的家长们也都纷纷将孩子送进了这座用茅草搭盖而成的读书亭。

从此,读书亭成了牛田村周边一个简易的学堂。

古庐陵的那句“山间茅屋书声琅,放下扁担考一场”的古谣,大概就是出于此处吧。

读书楼:“书读秦汉三代以上,人在谦让二水之间”

尹安仁在高士山腰搭读书亭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下传到尹安仁同窗、泰和县令、“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的耳里。黄庭坚,这个生于江西修水,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名声在外的书法家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和兴奋,尹安仁的学用结合,课堂与自然合二为一,读书与人生融为一体的理念与思路让黄庭坚十分赞赏。在他重读尹安仁的众多诗文与字画后,他决定去拜会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学弟。

黄庭坚来到高士山,只见这里群山簇拥,云蒸霞蔚,晨钟暮鼓,山鸣谷应,风声鸟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顿觉来到世外桃源。见到尹安仁、见到他的读书亭、见到打着赤脚上山拜读诗书的农家弟子和众多农家孩子,黄庭坚感慨万分。他没论官场沉浮,更没谈仕途凶险,只一个劲要尹安仁带他周游全山。游览半天后两人便在这个茅亭里促膝长谈,从宋朝到唐朝,从先秦到两汉,诸子百家无所不谈,琴棋书画无所不及。黄庭坚一时兴起,带着激情、带着感动,面对尹安仁的“读书亭”挥毫写下了“书读秦汉三代以上,人在谦让二水之间”。尹安仁一见,十分欣喜,这不正是他胸中多日所要寻找的教学理念吗?

在高士山,尹安仁陪黄庭坚登小径,上巅峰来到呜谷山。他俩进真宝殿,拜观音大士阁,叩万寿宫后,黄庭坚望着一排排铜铸钢浇般挽手而去的崇山峻岭,再望望山腰那间独树一帜的茅屋读书亭,余兴难收,再次挥笔而就,又写下了一联,“山以高而秀,名以士乃传”。

从此,鸣谷山就被人称为高士山。

后来,黄庭坚多次到高士山造访讲学,留下了许多墨宝,可惜都已失散。但上述两副对联却一直被后人传颂至今。而随着黄庭坚的多次造访讲学,尹安仁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且走出了不少饱学之才。但尹安仁一直秉承着高士山老僧人的“生不扬名,死不留名”的教诲,从不让学生提起自己的名字,自己则渐渐与高士山融为一体,过着亦儒,亦佛,亦道,清心淡雅,与书为伴的生活。

不几年,黄庭坚与尹安仁的学生在高士山真宝殿的右则兴建了一幢两层楼房,取名“读书楼”(现称读书处)。而在山腰间原尹安仁教学的茅屋“读书亭”也改建成砖瓦凉亭,取名为“读书台”。尹安仁尽管条件优越了,环境改变了,但他仍把教学的案几永久性地设在半山腰的“读书台”中,仍在这台中教学,讲授。这种教书、读书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整个牛田村很快形成了“耕读传家,学而不仕”的淳朴民风……

读书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时光又过了些年月,高士山“读书楼”突然间更红火起来了。据说,山下众多刻苦攻读的莘莘学子,只要上山拜过高士山寺,祭过读书楼的先祖尹安仁和黄庭坚,摸过山腰“读书台”那张搬在亭中教学的案几和案几上的文房四宝,便学有所成;古取功名,今取大学。新中国成立以后,牛田村也当真成了全县第一个脱盲的村子。恢复高考后,这个村子每年都有考取大学的。到如今,几乎每家都有一个或几个大学生。

也许有人说:这村子沾了高士山风水的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呗。其实不然,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协同教育部门对这几处有关读书的古址拨出了专项经费进行修缮。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由于网络迅速发展,人们淡化了读书的氛围。针对这一现象,县文化主管部门决定以此古址为平台,以中小学生为基础,广泛组织了青少年、中老年读书组,每年都相继上山重温千年古训,开展了一次又一次全民读书活动。

就在去年这天,笔者去登高士山。上山途中遇见好多中小学生、青年学子和中老年人,一打听,他们原来都是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自发在这里开展读书活动。他们告诉笔者:谁都知道,在我们庐陵自古就有“团箕晒谷,教崽读书”的优良民风。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年代,如果你我他都能心无旁骛地静下心来,多读些书,读懂些书,大则是国之幸,民族之幸;小则是家庭之幸,个人之幸。于国有利,于己有益。

读书离不开勤苦二字,就如登山。山脚、山腰、山顶风景各异,然而爬坡过坎,拾阶而上,考验的是一个登山者的定力。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登上峰巅,饱览一路缤纷的世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古训在这里得到了更好更有力的诠释。

在读书楼前,大大小小的读书者们都很激动,因为我们见到的是隔山隔水两重天。读书楼前人头攒动,而那一阵高过一阵的郎朗书声,不正是在接受庐陵古训的洗礼么?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