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网评> >正文
红色旅游富民的七种模式
2019-01-02 09:04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李国栋

红色旅游有着与生俱来的扶贫功能和特点,给革命老区带来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拓展了振兴老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总结红色旅游扶贫富民的模式类型,对于深入开展扶贫富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资源—产品组合模式:促联合,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红+绿:即把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旅游资源结合开发的一种模式,采用“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红绿结合模式进行联动开发。

红+古:红色旅游与古风古俗旅游的对接,革命老区浓郁的民风民俗、民族风情同样是红色旅游开发的极好结合点。

红+乡: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依据乡村的自然、人文特征,依托其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建筑风貌、节庆活动、特色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特色化发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2.大项目驱动模式:强项目,助脱贫

项目建设是加快发展的动力所在,更是撬动经济升级的强力杠杆。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富民强旅、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以项目调整结构、拉动投资,以项目改善生态、优化环境,以项目保障民生、促进和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良好基础。

革命老区包含众多红色旅游资源,要想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实现多元循环发展,就必须加大投入,紧抓项目。在项目建设中,立足长远发展、均衡发展,以项目建设杠杆撬动经济社会跨越转型,包括演出演艺项目、文旅项目、基建项目、帮扶项目等,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使红色旅游扶贫富民的效益更加明显。

3.“旅游+”模式:延链条,亮品牌

“旅游+”意味着旅游业也具有像互联网一样的强大渗透力和提升力,能渗透各行业并与之融合发展,进而在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催生各种新业态。

由于红色旅游景区肩负着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使命,多为免费开放类景区,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积极同其他业态融合发展,增强综合带动作用,以促进革命老区百姓脱贫致富。要全面把握旅游业综合性、渗透性、融合性的特征,逐步建设一批以红色旅游为主,会展旅游、影视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相辅相成的红色旅游区,成为红色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百姓脱贫致富的增长极。

4.特色精品模式:做精品,添动力

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革命老区区位优势,让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先天优势。

各红色旅游景点、景区要善于利用优势,进一步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各类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加快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及其与相关产品的融合,在打造红色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体验的同时,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和红色印记的旅游商品,塑造特色精品,利用特色商品,传递红色文化与情怀,体现地方旅游文化,增加地方经济发展动力。

5.资本推动模式:精准“输血”,注入能量

资本是贯穿在各种扶贫模式中的“血液”,也是从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到脱贫成效精准各个环节的“能量”。

红色旅游资源承载着爱国与传统的基因,承担着爱国教育基地的作用,需要政府长期的资金支持和开发利用。资本扶贫已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心剂”,让当地更多的贫困户变了观念,换了活法。

6.创业创新模式:激活力,自主“造血”

创新+创业模式,就是指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进行扶持,由农民自发组织依托“双创”开发旅游产品。村民可以通过成立合资企业或合作社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其主体不再单纯的是外来企业,而是当地力量。

在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邻近大中城市或交通干线、有条件直接开发成经济效益好的旅游景点(区)的地方,农民自发开发景点,开展旅游活动,生产、加工、出售土特产品、工艺品和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在搞活旅游业的同时,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全面发展。同时让农民直接参与到旅游开发的各项活动中,“亦工亦旅”,增加收入。

7.政策引导—综合开发模式:抓政策,引领脱贫攻坚

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实践证明,红色旅游发展离不开党政主导,离不开政策推动。

政府凭借其行政优势,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相关政策、规划投资、营造环境,来促进旅游发展。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往往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全面参与制定发展规划、成立职能部门、简化审批程序、投资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政策等各个环节,并在各个环节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来推进引领地方的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王玉梅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