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湴塘村孝文化刍议
2018-12-28 09:0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吉水的湴塘村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故乡。该村自古名人辈出,忠节闻名,千年兴盛不衰,其中孝文化的推崇是重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不能也无法割舍的内在精华,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特质。诚如《诚斋文节公家训》中所说,“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在今天,有更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庐陵杨氏的开基祖叫杨辂,唐末时人,因出任吉州刺史而肇基庐陵。1035年清明,吉水杨氏订立《杨辂墓地关约》,约文中严禁后世子孙附葬于杨辂墓旁,以免使祖墓“泄漏山川灵气,致有余殃。不孝之罪,莫此为大”。假若族人有不遵守者,“请官司坐以不孝重罪,家谱绝其世系”,处罚可谓极为严厉,足见该村是一个典型的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族群体,严格践行着《孝经》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规定。

湴塘村第一位有孝行事迹记载的人是杨存。其《墓表》中说,“事兄(杨)布如父,禄赐必分。训其子如己子,(杨)杞未冠,荣第,公以诗贺其兄云:‘月中丹桂输先手,镜里朱颜正后生’”。杨存是湴塘村第一位进士,于1085年中进士,《江西通志》《吉安府志》等史料均录有他“盐引惠商”“惩恶扶弱”的故事,反映了他取义不贪财,首开庐陵杨氏忠义之先河的可贵品质。

杨芾是湴塘村孝义事迹名气最大的人。他是杨万里的父亲,孝义事迹被收录于《宋史·孝义传》卷456,说1135年吉水发生大饥荒,杨芾为了不让父母饿死,亲自去百里之外的邻县买米,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伙强盗,抢夺自己背负的救命粮。杨芾拼命反抗,强盗发怒,举刀要杀掉他,最后强盗被杨芾的孝心所感动,抢走半袋米后把他放了。光绪《忠节杨氏总谱》中称赞他是“家极贫而事亲能孝”,是庐陵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湴塘村孝义事迹影响最深远的是杨邦乂和杨万里。杨邦乂是遗腹子,父亲去世5个月后才出生,自己未成年母亲又去世了,只好与两位兄长相依为命。据杨邦乂《行状》载,他“天性孝友,视兄犹父,尝揭其所居之堂曰‘华鄂’。仲氏殁,公时宾贡入京,闻讣恸绝”。“华鄂”常比喻为兄弟友爱。杨邦乂是1115年中进士,之前曾被地方以人才推举给朝廷,安排在太学读书,当得知二哥杨伦去世的消息后,因悲伤过度而几次昏厥,可见其孝义品行也很感人。

杨万里是八岁丧母,亲生母亲是毛氏,诚如他所说:“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杨万里与继母罗氏一直犹如亲生母子,如1162年他题写的“吾母已行犹顾我”、“吾母病肺生怯寒”等诗句便是例证。杨万里墓志铭中也载:“事继母尽孝,禄养三十年,人不知罗之为继母也”。杨万里不仅自己崇孝尚义,而且在族人中也极力推行孝道。如族叔兼挚友杨辅世的母亲刘氏去世,他题作《四十二叔祖母刘氏太孺人挽词》说:“到得君羹美,翻令颖谷悲。”作者将杨母的孝顺行为与颍考叔食肉不忘母的典故相类比,既赞扬她至孝的高尚节操,又表明这是族人学习的榜样。又如他题作《送庆基叔往上犹》诗说:“莫以甘棠南国荫,便忘萓草北堂别。”作者劝诫族叔杨庆基说,赴千里之外做官,整日忙于政务,这是一个官员履职尽责的表现,但决不能因为政务繁忙,而忘却家乡年迈的母亲,体现了作者家国并重的思想情怀。

湴塘村孝义事迹流传最广的是杨黻。他是明初时人,于1415年中进士,官至卫王府右长史,《明史·列传》第25章有其传。杨黻有一则佛缘轶事流传很广,说他任四川监察御史时,十分敬仰当地无际大师的道行,便想去拜访他。出发后走到半路,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很奇怪地叫出杨黻的名字,又说:“无际大师是我师傅,他要我来传话说,你就不必去见他了,不如让你先去拜见另外一位活佛。”杨黻忙问:“那位活佛在哪里?”老和尚说:“你转回身一直往东走,若见到一个披散着衣襟,鞋子也倒穿的人,那个人就是活佛。”杨黻听后将信将疑,但也只好转身往回走。走到半夜,才发现又转回自己家中,他怀疑半路上遇见的老和尚是在戏弄他,内心觉得很沮丧,也只好伸手去敲自家大门。屋里刚睡着的母亲一听是儿子叫喊的声音,高兴得一骨碌爬起来就去开门,衣领敞开着来不及扣好,鞋子倒穿着就走出来开门。杨黻一见母亲的模样,顿时大悟,原来活佛就是自己的母亲!从此他极力尽孝道,并在公务闲暇之余校注《孝经》,编成《孝经注疏》。杨黻这则佛缘轶事告诫人们: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大事。“然家家有活佛,舍近求远,何哉?”

值得一提的是,湴塘外迁裔孙、泰和人杨士奇也是一个极重孝道的人。杨士奇不到一岁半,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因生活所迫而改嫁,他还被改为罗姓。他八岁过年时,看见继父罗子理忙里忙外,正在祭祀罗氏先祖,内心却想:自己虽被改为罗姓,但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即使没有条件,也要想办法来祭祀,于是从外面捡几块土砖,做成先祖神位的样子,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先祖牌位下跪行礼。八岁小孩竟然有如此行动,可见他不同于常人。少年杨士奇正因为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寄人篱下的现实,后来又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考验,这使得他养成勤奋好学、坚忍不拔、忠诚厚道与严谨宽容的优秀品质,最终以布衣身份入朝,入内阁40余年,任首辅21年,以才学闻名于史册。

湴塘村最不宜倡导践行的是杨戌生的孝义事迹。他是明末时人,那时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生活困苦,缺吃少药的。据光绪《吉安府志》卷34载:“据《忠节杨氏总谱》载,湴塘村人杨戌生年仅12岁时,父亲杨鼎因生病而无钱医治,某日又突然想吃肉,而杨戌生无钱去买,于是瞒着父母双亲,割自己左屁股一块肉煮给父亲吃,杨鼎的病很快就好了。杨戌生的孝义行为,虽然朝廷曾下旨褒奖,却是不宜提倡或践行的。由此可见,对于传统的孝文化,必须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促使其转化与创新,构建符合现代人文精神的孝文化。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