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引才有道补“乡村振兴”短板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以来,峡江县打好乡情、产业、政策“三张牌”,从乡村人才的引进、培育、保障等方面着手,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着力破解乡......

中国吉安网讯(帅轲)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以来,峡江县打好乡情、产业、政策“三张牌”,从乡村人才的引进、培育、保障等方面着手,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着力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

打好“乡情牌” 以才引才

“过去这里的橘子只能靠直销,销量不大,效益也不高。”金坪民族乡新民村党支部书记钱存坪说道,“水果种植比较单一,经济上也得不到保障。”

为改变这一现状,乡、村两级干部多方奔走,寻觅人才,今年年初,借着县里的引才东风,在乡亲们的感召下,不少在外的才子们看准了商机,纷纷选择回家创业。在外闯荡多年的肖轶,投资2000万元,在村里流转土地600亩,打造集观光农业、休闲疗养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村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民村从一个单一种植水果的村庄蜕变为旅游名村,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创办农家乐、民宿。

“打好乡情牌这一张牌,引导鼓励在外人才通过总部回迁、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馈等方式回乡创业,有效解决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峡江县委人才办主任皮脚苟说。目前,峡江已有100余名能人回乡参与建设。

能人回乡、以才引才,正在加速形成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打好“政策牌” 育才培才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峡江发展,峡江县先后出台《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振兴乡村经济的优惠及奖励办法》等文件,明确了在乡村振兴中对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今年,该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立2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基金,以资金形式支持企业引人、转型、创新发展。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乡土人才资源信息库,采用专家授课、现场示范等教学手段,定期组织乡土人才集体“充电”。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重点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带头人、专业合作社社员等开展专业性、实用性技术培训,着力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峡江县农业基本上以种养业为主,产业支柱不突出,人才更是缺乏。”峡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新建说,针对这一问题,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电子商务、文创旅游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培育一批致富带富的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支撑。

打好“产业牌” 聚才用才

一大早,大学生张宇龙就在罗田镇新江村里的稻虾养殖基地忙活开了,起网笼,抓龙虾,然后卖往县城。2016年,在县里的“一村一大学生计划”政策引导下,张宇龙和小伙伴们在家乡成立了峡江第一个稻虾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200余亩,投资200余万元,将曾经的抛荒田打造成百余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带动30余户贫困户增收。

“在过去,农村就业没有环境,没有产业,没有保障,年轻人都不愿意回乡。”峡江县委组织部部长郭晶晶说。如何破解留不住的难题?产业发展是基础。为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更用得好,今年以来,峡江县坚持用产业拴心留人,根据当地发展定位和产业特点,围绕产业链谋划人才链,形成产业与人才同频共振、互融共进的良性循环。同时,以产业为依托,加大统筹各项惠农富农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加大对乡村人才支持保障力度。鼓励地方政府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对乡村人才在金融信贷、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扶持果业种植、中药材种植、油茶种植2万余亩,带动实现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