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艺术理想,坚守田野写作
当年对古村落的意外发现,它们所储存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所寄寓的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和理想,所沉积的民族民间的精神和观念,以及其现实困境,诱我一步步深入田野......

当年对古村落的意外发现,它们所储存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所寄寓的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和理想,所沉积的民族民间的精神和观念,以及其现实困境,诱我一步步深入田野、深入民间、深入缤纷绚丽的民俗活动现场。不觉间,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其间我走过数百座村庄,包括岁岁造访的众多地方,乡村生活和民俗事相成为我最重要的写作资源。那是田野调查式的写作,姑且叫田野写作吧。

可以说,正是广袤的田野唤醒了我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文化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我所面对的田野,受崇文重教传统的长期濡染,“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心理和以诗书传家的社会风尚,至今渗透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因为历史上五湖四海在此靠港登岸,四面八方在此落户营生,它又是一座巨大的融汇多元文化的“文化场”;我所面对的田野,也是即将失去农耕文明土壤的田野,村庄老去,人心空旷,精神凋敝,那些凋敝或将凋敝的东西包括:可以约束人心的民间信仰,可以教化人心的人文传统,可以激励人心的集体情感,可以温暖人心的生活理想。

于是,倍感责任重大了。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源泉。”丰厚的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性文化,发掘珍藏于民俗大地的精神富矿,非常必要且迫在眉睫。

然而,这样的田野写作注定要付出艰辛劳动。它的艰辛不在于走了多少路、体验过多少民俗事相、吸入了多么呛人的烟火气味,而在于怎样进入老百姓的心里,真正地体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深藏在内心的神圣情感,并真诚地理解那种情感,甚至做民间情感的虔诚信徒,而不是参观者、倾听者。

这样的田野写作也许会得到痛苦结果。因为,有时它只有记录的意义。不过,遗忘是时代症,历史迅速被遗忘,同样,快速发展、人心浮躁的时代,现实也被迅速遗忘。随着老人的老去,曾经听说过的关于宗族、信仰、人物的生动传说,在如今的村庄里已经听不到了;随着空心的加剧,古村落活着的生活历史中断了,记忆中的生活历史也变得更加难以搜寻。这样,记录反而获得了意义。

这样的田野写作能帮助自己反思文学。创作要接地气,就要走进民间生活,走向民俗大地,“俗”为“民”所创造所享用,“俗”是“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甚至心灵图谱,而且,当今农民视野、观念、心理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剧烈且微妙的变化。毋庸讳言,很长时间以来,写农村的小说写的是记忆、想象和道听途说的农村,直到今天,小说与农村的“隔”依然存在,日益娴熟的小说技巧掩饰了思想上、情感上的“隔”。

来自田野的实践和思考启示着我,生动表现生长在田野上的一方土地的文化精神乃至丰富的人类精神,是文学写作的神圣职责。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