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纸本中与山水重逢
我曾经不止一次于城北螺子山文星塔俯瞰吉安城全景。人在登高处时,眼界辽阔,胸襟飘摇,思绪亦随即灵动自由。

原标题:从心出发,纸本中与山水重逢——彭迅才水墨观想

     

《山水庐陵魅力吉安》纸本水墨600X120cm  

◆曾淑群

彭迅才简介:

云南艺术学院国画山水硕士研究生,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任教于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

我曾经不止一次于城北螺子山文星塔俯瞰吉安城全景。人在登高处时,眼界辽阔,胸襟飘摇,思绪亦随即灵动自由。不禁想象着能拥有鸟儿一样的散点式移动视角,飞过山坡,飞过赣江,飞过花园树林,飞过高楼街巷,飞过人烟依依,穿越春夏秋冬、阴晴朝暮,一路鸟瞰,盘旋复纵深,把这座城市日常熟悉的风景,一帧一帧装进记忆之中。

那只是想象罢了。眼睛怎么可能像鸟儿一样装上翅膀?

画家彭迅才的近作,巨幅水墨长卷《山水庐陵魅力吉安》,令我乍见之下,一声惊叹:噢,他做到了!多么不可思议,在一张平面的纸上,在一幅静止的画中,一瞥之间,竟令人获得了飞鸟一般动态的“看”。

这幅全景图式的水墨长卷,格局宏大,构图饱满,墨气磅礴。吉安城赣江两岸的风貌,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画家集合了多角度的视角,融入了季节、晨昏之意态,纤致处精工细笔,粗放处皴擦晕染,既有人世街市的凡景,亦有云雾山林的高渺,还有青山深处净居寺的庄穆。

一幕一幕,风景在宣纸上铺就。铅尘洗尽,依然鲜活。

让人不禁想起“青山隐隐水迢迢”,想起“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想起“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

尽管如此,画仍有诗所未到处,其画风浑厚生动,其意境温润丰美,叫人身心不由融入其中。

我常常惊叹中国古代山水画。唐、宋的高古庄严,元、明、清的萧散清寂,或一派自然天真、超凡逸尘,先人灵光乍现的神来之笔简直令人拍案惊奇,引后人仰慕观瞻,遐想无限。恨不能穿越回去,与之相遇相知。

当代画家对水墨山水的探索,不乏打破传统推陈出新者。推陈出新固然可贵,可盲目一味地另辟蹊径,何尝不是急于自成一格的投机取巧?“一招鲜,吃遍天”。我们再也无法用中国古人的笔墨高度来苛求水墨新生派。

显然,画家彭迅才并非横冲直撞地在传统水墨中寻求创新和突破。而是根植于中国绘画传统,踏踏实实,心平气静,回到规范中来。他自幼深受家学渊源的影响,打下了书法、绘画的基本功,是祖父身边最喜爱的小书童。成年后,他进入高等专业院校成为了绘画艺术科班生。毕业后,他选择主攻水墨山水,对古今名家的作品进行反复研究和学习。他常年坚持写生,画自己身边的景物,画自己熟悉的题材,在丰富的写生基础上,进行艺术构思、提炼,从而创作出大量现实题材的水墨山水画。

写生,是一个归去来的过程。走出去,寻找“风景”,再回来,回到笔下、回到纸面上来。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技法,工或写,线或面,最重要的这个法还是你眼里所看到的,心里感受到的。画家唯有真实地去面对自然,面对风景,和山水交换了目光,才会有了然于胸的开豁和平静。

巨幅山水画的创作无疑极费脑力和体力,我能想象画家在创作时那种执守式的勤勉:一头扎进画室,一点一点,一线一线,不急不躁,笔墨安安静静地在纸上延绵,慢慢地,积成了河流山川树木,桥梁亭台楼宇……

他的风景不仅仅是一种温暖平和的情绪,还暗藏着一个深居城市的画家之于山水田园的追慕与亲往。风景中浸透的除了缘于自然世界的幸会,还有对乡土家园的爱之不尽。

怀古慨今,直面现实,明明白白我的心。彭迅才的水墨山水,是当下的山水,也是他胸中的感怀。既有出世的辽远,又有入世的智慧。他把行游的视角付诸笔墨,心灵在纸本上一次又一次,重新出发。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