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栗溪舞龙
2018-11-02 09:2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罗志强

在青原新圩镇的栗溪村,一条龙舞动着乡间的梦想和祈祷,让一座村落步入文化的殿堂。

“栗林如屏溪水如带四面尽怀淑气,名臣在宋贤士在元八方皆垂芳声”。这支元延佑年间由芗城株陂衍迁而来的胡氏血脉,数百年来,坚守着对龙的崇拜,坚持用灯彩表达,在耕读传家的同时,为庐陵地域传承着一朵特有的文化奇葩。

栗溪箍俚龙,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2005年荣登名录后,开始撩开其神奇面纱。

其扎制独具匠心。工匠皆为胡氏子孙。整条龙用三根结实的麻绳将一千多只篾箍连缀而成,总长达24米。龙头龙身龙尾贯穿一气,浑然一体。龙头气势凌厉,金碧豪华,角竖而坚,眼珠如拳,舌大似扇,髯口两侧分别贴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祝语。龙体脊背饰有龙筋。龙身至龙尾,层层叠叠贴有红、黄相间鳞片数以万计,需耗彩纸近300张。龙体看似庞大,制作却要求牢固精致,费时费力自不在话下。

其表演奇特非凡。阔地即舞台。舞者皆为胡家子弟。但见双龙并进,各为九人,一人擎头,一人支尾,其他各持龙身。首尾两人须体魄健壮,经验老到。出龙时,阵势壮美。前有牌灯、花灯、鲤鱼灯等各类彩灯开路,伴有悠扬而热烈的民间打击乐和唢呐声。表演过程分巡场、咬尾、单穿花、双穿花、摆字、绕柱、盘王七个环节。其行进、穿花、盘柱、咬尾逶迤蠕行,首身翻转,酷似巨蟒。因龙灯体大而重,且紧凑相连,表演者需脚踩快小碎步,手微颤动,身体弯曲,在龙头的调度下,默契行进,方能显出龙的灵活自如和雄壮威武。舞龙摆字,自古有之。而栗溪的“天下太平”、“东方巨龙”,尽显编舞者的智慧和舞者的娴熟机敏,在你不经意间变幻而成,甚是壮观,堪为一绝。每亮一字,满场喝彩。在表演“盘王”环节时,龙头高昂居中,龙身至龙尾盘绕成一个大螺旋体,如蛇之歇息,唯见龙身颤动,不见舞者身影。每现“蛇龙”,掌声雷动,爆竹轰鸣。

其声誉远播赣地。新中国成立前,栗溪箍俚龙主要在宗族春祭活动时表演,以祈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1954年,首参吉安县农民文艺会演,引起县委高度重视,得到挖掘整理。1958年,在县剧团裘姓编导指导下,摆字在“天下太平”基础上,增创“东方巨龙”四字,箍俚龙由此誉称“东方巨龙”。1959年3月,代表吉安地区参加全省农村文艺会演,获一致好评。1959年10月,在吉安街头隆重举行的建国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表演,让数万市民大饱眼福。1986年,箍俚龙以鲜明特色和独特风格编入《江西省民间舞蹈集成》。1991年1月9日,为庆祝文天祥纪念馆开馆,再次在吉安县民间灯彩晚会上惊艳登台。2004年9月,代表青原区参演吉安市“金土地杯”农村文艺会演获奖。

在古老庐陵,布龙、三节龙、板凳龙、草龙、火龙,此腾彼跃,而箍俚龙,唯栗溪所独有。栗溪人向往盛世和康宁。他们供奉村前的“龙形山”、“珠源水”为神明,依了这龙口含珠的风水宝地世代繁衍,“龙”,成了他们精神的生动写意。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下元宵,是栗溪人的吉祥节日,也是箍俚龙的神舞日子。午后,在族长的带领下,数十名胡氏子孙将扎制好的箍俚龙奉至祖山“龙形山”上“请水”、“发龙”。“大公庙守下方,二龙在栗溪庄,左狮右虎(山名)来相助,中有龙凤来呈祥,左边金山(山名)挂金榜,右边珠水(地名)点文章。”香烟缭绕,鼓号大作,爆仗齐鸣。天地、龙王、祖宗祭毕,双龙腾跃,旋驰进村,先在胡氏宗祠里伴柱起舞,后至禾场草坪上翻腾,再临各户恭贺。栗溪这座开基六百多年的古村,在神龙的庇佑下,遍降祥瑞,四季常春。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