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养
我喜欢书,在工作之余,也喜欢把自己放逐在书香世界里,埋首书海,汲取着精神的养料,奔向精神的高地。

我喜欢书,在工作之余,也喜欢把自己放逐在书香世界里,埋首书海,汲取着精神的养料,奔向精神的高地。

“老三届”作家韩少功在《日夜书》中写道:“书是一个好东西,至少能通向一个另外的世界,更大的世界,更多欢乐依据的世界,足以补偿物质的匮乏。当一个人在历史中隐身遨游,在哲学中亲历探险,在乡村一盏油灯下为作家们笔下的冉·阿让或玛丝洛娃伤心流泪,他就有了充实感,有了更多价值的收益。”说实话,“老三届”中有多少人,如韩少功《日夜书》描述的那样,一步步走过青春,走向人生的成熟与辉煌。在阅读里,我不敢说获益了多少智慧,但至少能敦促我想一想生活的逻辑和生命的轨迹,再信笔写成随笔。这,也是读书的好处,营造另外一个日夜给自己。

静下心来,我选择了读书。面对复杂,不畏风雨,保持欢喜最重要,毕竟,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东西多一些。我读大量的书,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每个星期都会拿到几本朋友寄来的或是自己网购的新书,加上订购的报刊,微信里的超长链接,我每时每刻都会有阅读的焦虑。总希望像丘吉尔那样,从自己阅读的第一手资讯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深入的发现。去伪存真,见微知著,在普通的景象中看到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以此来充实、丰满我的内心和精神。

在这样的阅读经历中,我逐渐喜欢上了老作家孙犁的作品。我觉得他是那个时代,少数有风骨、有清醒的头脑的人。他少年投身革命,一生为革命文艺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文学史上的“荷花淀派”,写出了大量清新自然、明丽可爱的文艺作品。虽然他的写作曾经“断于十年疾病,毁于十年遭逢”,但是仍然铸就了后世作家难以企及的文学高峰。我基本上买齐了孙犁过去出的集子,散文,杂文,文艺评论,读得最多的是他的读书随笔。孙犁晚年,醉心于阅读,在整理、包裹旧藏的基础上,阅读了很多古典书籍,经史子集,多有涉猎,也写出了很多读书文章和回忆性质的文章,结集出版了十本小书《耕堂劫后十种》。这些文字,短小精悍,观照现实人生。1995年《曲终集》出版后,老先生就封笔了。孙犁写作了一生,战斗了一生,也看清了世态炎凉,见识了文坛上的是是非非,对此,他是清醒的,也是理性的。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序里,他说:“所谓文坛,是建筑在社会之上的,社会有多么复杂,文坛也会有多么复杂。有各色人等,有各种文章。”对待文坛中那些跳梁小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不睬,任其自导自演,自取灭亡,在事实和真相面前,他们一定会销声敛迹的。

孙犁还说,“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污蔑和凌辱。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销声敛迹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跟你做朋友的,读书明理,读书也要识人。

书籍给这个世界温暖,润泽心灵,慰藉灵魂。但是,我们也要通过阅读,认识书中所揭露的现实中的“假恶丑”,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以及人性恶的一面,看清楚人的嘴脸,不要被他人所利用,不要因他人的闲言碎语而迷失自己、丧失自己。“当我还是个孩子,我曾喜欢上一台水泵,以为它的每一个部件,都像你一样出色。爱无分也无名,爱是生活的方式,依据特定的情形,它是任何事情,或任何个人之间,可能的联系感应,是某个共同需要的必要条件。经由爱,我们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有人称之为救赎,有人称之为胜利;为月亮而哭泣,是调皮和嫉妒,我们只能去爱,我们拥有的东西。”英国诗人奥登《奥登诗选1927-1947》中的这段话,甚合我意,如果没有文学,那么生活未免沉重,所以好的文字,都能给人温暖,文学可以让我们保有一点阅读的快意。面对世间风雨,果敢应对,摆正自己,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自己,在是非中经历蜕变、成长。这,才是一个理智的读书人所应该坚持的道路。面对浩瀚无垠的网络,面对无穷无尽的文字,我作为一个业余书写者,不必过早地丧失对文字语言的善意和耐心,必须书写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也应该是一个书写者的责任。

于是,我可以放下俗念,心存欢喜,看一看书,写一写字,哪怕每天看五百字,每天写五百字,积累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懂得,读写是怎样丰满了我的精神之羽翼;是怎样帮助我认识了世界、认识了自己;也才会体会到,人在风雨人生和快乐阅读中的生长过程。身无所长,别无所好,翻书看看,既是业余爱好,也是生活习惯。吾生也有涯,而书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不亦乐乎?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