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乡村也赶“文化集”
来源: 江西日报 2018-10-15 21:15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江西日报记者郁鑫鹏

“老婆在戏台那边看采茶戏,儿子与儿媳妇在书摊上选书……”记者见到安福县洋门乡洋门村村民唐平的时候,他正带着孙子坐在乡文化礼堂里津津有味地看着国产大电影《战狼2》。

与唐平一样,当天的逢墟日,上街村村民刘秀青也是全家出动,在安福县“农村文化集市”集中服务活动中你看电影、他听讲座、我看展览,各自“寻找”各自的喜爱。与城里人爱逛超市商场一样,农村人也喜欢逢墟逛街。如今,随着一个叫“农村文化集市”的新生事物的出现,安福当地的农民朋友过上了一种逢墟又赶“文化集”的幸福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近年来,安福县推出的“激情泸潇 最美樟乡”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办得很有特色,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但是,“激情泸潇 最美樟乡”主要服务场所在城镇,很大一部分乡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民难以享受该项文化服务。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为了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缩小城乡文化服务的差距,2017年9月起,安福县宣传文化部门秉承“服务面对面、文化惠农家”的理念,在“激情泸潇 最美樟乡”的基础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利用农民相对集中的逢墟日创造性地开展“农村文化集市”服务活动,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款待前来赶集的乡亲。

“以前也送电影、送戏,但是可能电影在这个乡,戏在另外一个镇,我们总是看不全。现在好了,大家不需要东奔西跑,文化品种又多,想看电影的有电影,想看书的有书送,想看戏的有戏演,赶一趟集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唐平感慨道。过去,电影公司、图书馆、文工团等单位送文化下乡,基本上是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声势、规模和影响。老百姓在单元时间里可享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只能做“单选题”,这种被动式的服务针对性不强,供需信息不对等。如今,“农村文化集市”开展集团服务,集中人力、物力,统一时间开展文化服务,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农村文化集市’集团式服务,扩大了文化惠民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安福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刘云根告诉记者。

“农村文化集市”开展过程中,有乡镇提出希望能看到与农村工作相吻合的新剧目。为此,县里文化部门迅速引进新剧目,并结合县里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创排,推出了《半边门》等一批新剧目。寮塘乡沥塘村的彭怀志,看完采茶小戏《半边门》后,感觉在戏里的人物身上照见了自己的影子。他说:“看戏之后,我觉得以前很多地方做得不对、不好,从现在开始我要改正。”记者注意到,“农村文化集市”每到一地,都会免费发放《电影放映服务手册》《文艺演出服务手册》。这些小册子最后两页分别是“服务菜单”和“服务订单”。“服务菜单”是现有的文化产品,供农民勾选,以此作为“农村文化集市”下次推送的重点内容。“现在的文化服务,不再是你说我听、你演我看,而是我想听的你说给我听,我想看的你演给我看,供需之间实现同平台、零距离。”安福县委党校的一位老师这样评价道。据安福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芳介绍,“农村文化集市”开展“三式服务”(菜单式、订单式、互动式),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适销对路。目前,新创剧(节)目30多个,购置优秀影片10余部,针对各乡镇种养特点购买书籍十余万元。

如果“服务菜单”里没有的产品,但群众确实又需要,那就要填写“服务订单”,“农村文化集市”将提供“私人定制”服务。洲湖镇北山畲族村是一个地处边远山区的贫困小村,全村只有一百余户人家,群众有养蜂的习惯,但因缺技术而难成规模。去年10月11日“农村文化集市”走进洲湖镇中洲村服务时,北山村支书黄作光向县图书馆“私人订制”,一口气要了20多种100多册养蜂、养殖方面的专业书籍。县图书馆接单后,拿出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购买这些图书,免费送到蜂农手中。据悉,今年北山村养蜂户将从过去的30余家增长到90多家,蜂箱将从200多箱增加到1800多箱,年产值有望从25万元增加到120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在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在源头上建好‘起始一公里’,在终端上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文化的源头活水更畅快地流进农民群众的田间地头”。刘云根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