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明周刊> >正文
一生挚爱付半生——记东固畲族红歌文化发掘者曾广东
2018-09-26 09:2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8

曾广东获得的荣誉证书

9

曾广东正在作曲

10

曾广东正在指导排列演出节目。彭生苟 摄

在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提起“红歌”二字,人们不约而同想到的,定有这么一个人——今年55岁的曾广东。

纵然出身清贫、收入微薄,尽管受尽白眼、讥笑、讽刺,曾广东都从未放弃过对东固畲族红歌的挚爱,即使是身体虚弱、卧病在床之时,仍然对之心心念念。

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成功创办东固红歌会,大半辈子对初心的坚守,让他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曾老师”。而这一声声“曾老师”,便是对他为发掘地方文化、唱响畲族红歌默默付出给予的高度肯定。

□本报记者潘虹莉、实习生徐晗楠  文/图

“周围人都不理解我,认为没有意义”

上小学时,曾广东便经常参加各种节庆演出。1979年,中考落榜后,17岁的曾广东开始在东固供销社学做糕点。工友们一边做事,一边嘴里哼着小曲儿,曾广东乐在其中,爱音乐的种子开始萌芽。

1981年参加同学聚会时,大多数同学都考上了高中,肚子里装着学问互相闲谈。但问起曾广东在做什么时,一声“做饼的”,引起了众人的嗤之以鼻,这让他十分窘迫。

“感觉不是一个圈子的,真的很尴尬。”他回忆道。

但这次聚会,让曾广东下定决心要做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来。他向有才的同事刘昌深学习,尝试写诗歌。可没过多久,他们晚上边工作边唱歌的事,被邻居认为不务正业且扰民。平日里经常获“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曾广东少不了父亲的责骂,在父亲的呵斥和多方的压力下,他在1983年烧光了自己两年来所有的诗歌作品,音乐之路暂且搁浅。

2000年,曾广东夫妻双双下岗后,在圩镇开了个文具店。闲暇之余,他又开始唱歌写歌。2008年,夏淑英的出现,给他的创作之路带来了曙光。当时,在该区天玉镇有一个农村文化培训班,时任东固博物馆副馆长的夏淑英,知道他爱音乐,就推荐他去参加培训。

培训班里都是一些农村文艺爱好者,跟着老师学习基础的乐理知识。当时,执教的孙老师建议他们组建一个红歌会。

回家后,曾广东挨家挨户去找那些平日里爱好唱歌的乡亲。大家约在露天的广场上,借着邻里的音响话筒,每晚聚在一起歌唱。有时兴致高了,直接唱到夜里十点。但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多久,热情褪去后就都各忙各的了。

这让曾广东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真正的红歌队伍。“学的东西无处发挥,也没有发扬红歌。”曾广东当时很着急。

“也许,我应该先把自己的本领练出来。”而后的两年间,他一边学习畲族语言、一边收集整理散落的红歌、一边学习乐理知识进行红歌创作。

乡亲们多的是不理解,常劝他:“收集红歌有钱得?没一点意义!”

“虽然没钱。但我弘扬的是畲族红歌,拾起的是地方文化。”曾广东深知文化振兴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他执着地为筹备红歌会忙碌着,在青原区“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曾广东提出组建红歌会的想法,终于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2010年10月26日,东固红歌会正式成立。

“有时我半夜醒了,他还坐在那里写歌”

学歌、唱歌还稍微容易,但创作歌曲,很难。

红歌会成立后,曾广东充满干劲,但对于创作,他还是很迷惑。幸运的是,他认识了富田镇著名老音乐家——王善兰。他经常坐班车去富田向王老师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11月26日,东固红歌会迎来了第一场演出。一行人来到东固畲族乡光荣敬老院,12个节目足足表演了一小时,赢得了现场观众一致好评。

因唱的都是老红歌,老人们听罢热泪盈眶,尤其是曾广东创作的红歌《守哥回家待何年》《哥哥去当兵》深受好评。92岁的老红军石大享听后很感动:“你们演得相当好,我们过去就是这样的,真的勾起了我们的回忆。”

时任青原区文广新局的局长张斌,在观看完演出后也是赞赏有加:“这么短的时间能演得这么精彩,这个红歌会值得重视和打造,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努力得到了肯定,队员们各个精神饱满,觉得红歌会有盼头。而曾广东,便愈发热爱红歌创作了,他甚至把自己完全献给了红歌。

“很多时候,我晚上睡了一觉醒来,发现他还坐在那里写歌。”采访时,妻子彭顺桂心疼地向记者说道。

“白天事情多,只要一有东西打断我,灵感和思路一下就全没了。晚上夜深人静,最适合创作了。”曾广东笑呵呵地解释着。

彭顺桂又告诉记者:“我们的唯一收入就是这家店,但有时我有事出去了几天,他居然把店给关了,专心坐在家里编曲作词!小店一关就是三五天!”

曾广东听了只是不好意思地笑笑。

本以为彭顺桂对于丈夫专心忙红歌会的事很反对。但令人诧异的事,彭顺桂竟然也是红歌会的一员。

2012年11月,夫妻俩去进货时,曾广东身体不适,突然吐血。“我当时都要吓晕了,真是满满一小桶啊!”至今,彭顺桂回想起来仍觉得心里发慌。

为了治病,曾广东先后在吉安市北门医院和南昌市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花了足足6万多元。这可花了他们家一年半的积蓄。

可即使是住院期间,曾广东还是念着他参加“2012全国群众创作歌曲展评”的作品——《畲乡竹筒响万家》。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作品获了银奖。当奖杯送到时,他还在病床上。可他忘记了疼痛,心里满是喜悦。

那时,红歌会队员少,排练节目人手不够,妻子担心他太劳累,便毅然选择加入红歌会,待在曾广东身边。

“我就是去当他的‘保姆’!”彭顺桂自我调侃道。曾广东却略带骄傲地说:“她小时候就喜欢唱歌跳舞!上小学时,就是她们学校宣传队的。”彭顺桂听了害羞地涨红了脸。

“在我眼里,他是个执着的人”

曾广东始终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以东固畲乡红歌的演绎形式,讴歌祖国讴歌党,展现新时代农民的新生活。

这条路并不平坦。对他而言,最难的是把创作的歌曲用地道的畲族语言唱出来。他希望自己的歌是有畲乡特色的,是畲族自己的歌。

为此,他认真研读如《红色畲乡》等书籍,从中了解畲乡习俗、历史,深入畲族生活,四处走访畲乡老人,让他们唱畲族老歌,学畲乡人说话,听他们讲畲乡故事。有时店里来了年纪大点的顾客,他都要问上一句“你是畲族人吗”,争分夺秒把握每个机会,学习正宗的畲族语言。

令曾广东觉得最苦的一次求学经历,是为了创作《畲乡竹筒响万家》时,他骑着自行车去离家8公里路程的六渡村石公贝自然村找畲族老人。一路上都是长长的上坡,他大多时间是推着自行车走,等好不容易到那,村里老人们的态度并不友好。

曾广东和他们都互相听不懂对方说话,在曾广东苦心解释一番后,反而迎来了众人的讥笑。曾广东说:“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那个表情和语气,都是嘲笑的感觉,很难交流,心里很累。”

畲族老人很保守,不愿意和外人分享自己的文化,但经过他坚持不懈的沟通,他们开始一句一句地教,曾广东成功学会了这首歌中要用到的畲族语言。

红歌会的队员把曾广东称为“曾老师”,陈丽说:“我们都很崇拜曾老师,觉得他是个执着的人。用心付出不求回报,所有的编曲作词和节目编排都是他一个人完成,太厉害了!”

其实,曾广东并不是什么都会,但是为了能够发扬红歌,他总是承揽下最苦最累的活。不会电脑的他开始自学甚至花了千余元买音乐制作软件,不懂音符的他翻遍了书店里的音乐书,不会做谱的他通过努力甚至可以自己打印谱曲作品……

2012年、2013年数年间,曾广东创作的《畲乡竹筒响万家》《等哥回家待何年》《乡音》等作品都喜获国家级奖项。之后,曾广东带领着东固红歌会下乡义务演出,为敬老院、留守儿童献温暖,受邀走南闯北去了抚州、鹰潭、湖南等地参与演出,年均演出80余场。

关于未来,曾广东希望东固红歌会的队伍能够壮大起来,更好地宣传东固红色历史,弘扬东固传统文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更多人知道、欣赏。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