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百般红紫斗芳菲———永新打造乡村文化品牌走笔
2018-09-15 07:3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刘家强

金秋时节,笔者走在永新乡村的阡陌上、村落里、百姓家,处处洋溢着新时代文化气息,老祠堂成了文化宣传阵地、休闲广场打造成了廉政长廊,古建筑办成了农耕展厅。乡村振兴战略犹如一支硕大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幅秀丽的长画卷。

让农村祠堂“活”起来

该县埠前镇三门前村后隆祠堂里,有的老人在下棋,有的在图书室里看报,有的则在大堂里观看老年人门球的现场直播,稍微年轻的在娱乐室里上网或查看种养资料,好一派热闹场景。在一旁看书的刘桂林老人饶有兴致地说:“生活在这个时代,老有所乐,真是很幸福,现在咱们村,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老祠堂打造成了一块文化阵地,让老年人不但有地方玩,而且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愉悦,从心坎里感谢党和政府。”

该县农村文化祠堂建设,连续4年列入县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192个主题鲜明的特色文化礼堂,覆盖80%的行政村。

该县为让农村文化祠堂进一步厚植乡风民俗,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用先进的文化滋养人,用共同的乡愁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早在2014年该县就组建县级宣讲服务团、乡镇(街道)草根宣讲团,并以各村文化特色为重点,成立6支以上村级业余文体团队。从2017年起,全县设立农村文化祠堂长效运行专项保障资金,平均每村每年2万元以上。

活动“有新意”、文化“有品牌”,才能对群众产生磁场效应,真正让农村文化祠堂“活”起来。为此,该县制定出台《关于推行永新县农村文化祠堂共同体暂行实施办法》,搭建“祠堂+村社”“祠堂+支部”“祠堂+学校”“祠堂+企业”“祠堂+社团”共同运作平台,资源统筹、协作互动,推动农村文化祠堂常态化运行。

让清廉乡村“走”过来

走进莲洲乡溶溪村,墙壁上、广场边、大路旁,一幅幅廉政壁画映入眼帘,结合新农村政策,图文并茂,似一股春风吹入心田,感觉很清爽,很纯洁。在村边观画的刘小明很有感触说:“咱们村自古就有廉洁为孝的优良传统,近几年,政府出资在村里打造了一条条廉政长廊,引来不少村民驻足观赏,这不仅是村里的一道风景线,而且也为下一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值得多办、多推广。”
    “廉政乡村”是该县联合文化部门开展的一项创新工作。近年来,该县在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同时,对“廉政文化”更是抓得紧、抓得实。为深入打造“清廉乡村”文化品牌,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读廉洁书、行廉洁事、做廉洁人,让“廉政文化”真正深入人心。目前,全县共有6家农家书屋增设了“廉政书角”,由文化部门统一挂牌、统一送书;并根据每家书屋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风格,使其融入书屋环境。同时,新增“廉政文化”长廊19处。“这里的书籍都与廉政、党建、党史等内容相关,我们还因地制宜将整理成册的家规家训放入了书角中。”县图书馆小王介绍,首批共布设了400余册廉政文化图书供读者学习阅读。接下来,还会陆续进行相关书籍的配送。
    该县宣传部龙副部长表示,“廉政书角”在农村的设立仅为第一步,下一步还将普遍开花。从本月开始,还有8家“廉政书角”会陆续进驻农家书屋,更大程度地助力“清廉乡村”建设,提升文化氛围,使“廉政清风”吹遍乡村。
    让农耕文化“摆”上来
    石桥镇樟枧村,历史文化深厚,民俗民风淳朴,古建筑古民宅保留完好。为进一步弘扬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村里利用古宅建立农具陈列室。步入陈列室,30余件退下来的犁、耙、石磨、石臼、风车、水车、蓑衣、草鞋等农耕产品映入眼帘。“咱们村的农具陈列室成立于2011年,成立时间较早,如今农村种地全机械化了,以前的农具全闲置了。”农具陈列室管理员刘忠瑞介绍,现在村民看到每天慕名而来看陈展的游客,都主动把家里闲置的农具交上来,也想为村里争一份光。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广和发展农耕文化,让其成为全县的一道风景、一个品牌,做到每个乡镇根据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至少建立2至5个农耕文化陈列室,县文化部门对每个陈列室给予2至5万元补助启动资金。同时,大力宣传农耕文化,让其发挥内在力量,让每个村的每块砖、每根柱、每寸土、每件物发挥最大效应,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建立农耕文化陈列室达23个,成规模的也有12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永新把农耕文化当成“绿水青山”,并将它转化为“金山银山”,让更多村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责任编辑:江小泉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