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汶源梅边节自高
2018-09-07 09:3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王炎午(资料图)  

■刘新生

王炎午(1252———1324),初名应梅,字鼎翁,别号梅边先生,安福县南乡汶源人。其父淮山,号槐坡居士,多闻强学,一过成诵。也许是受书香家庭的熏陶,王炎午自幼力学,以《春秋》为业,为太学上舍生,经常与文天祥、赵青山同游。

1276年,临安沦陷,文天祥募兵勤王。王炎午到军中去拜访文天祥,劝他变卖家产,“供给军饷,以倡士民助义之心。又请购淮卒,参错戎行,以训江广乌合之众。”文天祥欣然采纳,视他为“小范老子”,打算授予其官职,让他从军。但是,王炎午身在太学,其父去世还未安葬,其母又病危。王炎午“恐进难效忠,退复亏孝”,只得“以母老控辞”,于是归家。

1277年底,文天祥兵败五坡岭,被元军俘虏。次年4月,王炎武听说文天祥将被押往元大都,深知此行凶多吉少,遂作《生祭文丞相文》,以促文天祥速死。当时,安成人尧举,名应凤,黄甲科第,授建康军签判,是王炎午的同乡和朋友,他读了此文后,痛哭流涕。于是,他们一起将此文誊抄数十份,“自赣至洪,于驿途、水步、山墙、店壁贴之,冀丞相经从一见。虽不自揣量,亦求不负此心耳。”押解文天祥的船队,途经赣江青原段,王炎午站在赣江之滨,对着船队慷慨吟诵:“谨采西山之薇,酌汨罗之水,哭祭于文山先生未死之灵。”接着,洒酒于地,双手长揖,怆然泪下,曰:“呜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邹鲁,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丧父受公卿,祖奠之荣;奉母极东西,迎养之乐,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使用权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华元踉蹡,子胥脱走,可死。”那充溢着悲怆之气的吟哦,字字血,声声泪,惊天地,泣鬼神。全文总共2136字,而其中“死”字出现37次,“可死”两字则出现了6次。王炎午力劝文天祥,与其受辱而死,或者苟且偷生,还不如速死,成就一世英名。1283年,文天祥写下了“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的诗句,英勇不屈,慷慨赴死,终成千古英名。

文天祥遇难后,庐陵人张千载,用匣子装着文天祥的牙齿和头发,回到了庐陵老家,将其安葬。文天祥遇难的噩耗传来,王炎午悲痛万分,愤然写下《望祭文丞相》一文,泣吊文丞相,赞颂文天祥,“生为名臣,殁为列星;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他的死,使日月韬光,山河改色。”

明“南都四君子”之一的林瀚,为王炎午的“英风义概”所感动,遂赋诗一首:“养士思深士气豪,岂分廊庙与蓬蒿?梅边气概秋云耸,直绕文山万仞高。”明代祭酒李时勉为其作《忠孝传》,称赞他:“鼎翁死国之志,即丞相死国之心;丞相死国之心,即鼎翁死国之志。丞相有死之地,则致命而遂志;鼎翁无可死之地,故以言而建极。死则建功业于当时,言则明纲常于万世,言与死,其义一也。”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炎午的赞赏和钦佩。

宋亡入元,王炎午遂改名“炎午”,寓意赤日炎炎的正午,心中痛苦,日子难熬。他隐居不仕,潜心著述,以忠孝自励。他侍母至孝,曾偶尔在邑城过夜,晚上梦见母亲对他说:“夜来侍婢不谨,火吾衣,几及吾面。”王炎午赶紧回到家中,拜谒母亲的遗像,发现遗像果然被香烛所焚,一直烧至面部下方才停止。从此,王炎午再也不出远门了。他奉母三十年不懈,母亲死后,庐墓三年,并设像祭祀。1324年,王炎午卒于家,享年73岁,明嘉靖间祀大忠祠。

如今,汶源王氏族人,以王炎午为骄傲,至今仍保存其所著《吾汶稿》,并为其建有“宋忠义房祖炎午公祠”,上书一联曰:“父忠子孝一门节义足千秋,文山汶水两地肝胆昭万古。”高度赞扬了王炎午“忠孝节义”的风骨,

这正是:文山巍峨,忠烈万古;汶水浩荡,节义千秋。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