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旅游新闻> >正文
【美文美图】“东井冈”之红古历史村——殷富村(一)
2018-09-03 08:52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timg

 

 

东固  (资料图)

□刘承基

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殷富村,古称庐陵县纯化乡八十六都。村子位于东固街南面,距街约六里路,是经过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古村落,又是经过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血与火的洗礼,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红色历史村。

优美的自然环境

该村依山傍水,背倚群山,山势雄伟险峻,西面和南面绵亘数百里。西与第二次反围剿的指挥所所在地白云山相接,并远连泰和;南和当年红四军与红二、四团会师地的罗坑后龙山相连,并遥接赣南,莽莽苍苍,气势磅礴,浑然一体,素有“大龙倒穴”之美称。山上树木蓊郁,仿佛绿的海洋。村前东固河蜿蜒曲折,绕村而过,河水清澈,汩汩潺潺,向北流去,真是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整个村子坐西向东,西高东低。村子的左边有条小山埂从后龙山蜿蜒而下,似蛇游动状,右边从后龙山下来有一缓冲平地,接着一条土埂向南伸展,如龟爬行状,此乃村子的左右手——蛇形和龟形。山埂上、村子四周及水口旁,古木参天,茂林修竹,郁郁苍苍,间或有几棵古樟枝繁叶茂,如擎天大伞,遮天避日。它们挡风避煞,共同护卫着村庄。山嘴是村口(南北村口),上面各有一个社官庙,庙里有一座菩萨。顺着山嘴进村,就会看到七口面积不等,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池塘,一口连一口,一直到总祠堂门楼前。塘堤全用石块垒就,堤上芳草萋萋,杨柳依依;塘里绿水盈盈,锦鳞成群。

下村的南北端各有一口水井,旧时供全村人饮水用,老人说这两口水井是龙的两颗眼珠。殷富村的地形及环境就是这样天造地设,钟灵毓秀的一块风水宝地。

毗邻村子左右的是农田,左为“犁江背”,一段缓缓而上的梯田;右为“千斗段”,一大片平整而又宽阔的水田。山上森林茂密,盛产竹木;山下田地肥沃,盛产粮食,可谓殷实富裕之地——这大概就是村子得名之缘由吧。

厚重的文化历史

殷富刘氏开基祖宗尧公于南宋淳煕年间(公元1174年左右),自本区新圩淳塘(今为黄塘边)迁徙于此,一直世居,至今已八百余年了。除刘姓外,历史上曾住有邓、张、王、夏候四姓人家,他们均居住在上村一带,现在还留下一些与他们居住有关的小地名,如王家屋、邓家祠等。其中又以邓姓最早在殷富居住,现还有该姓的祠堂遗址以及房屋的痕迹。据邓小平同志的族谱记载,他的祖籍为庐陵县纯化乡八十六都,这和殷富的古称完全吻合。据东固镇志记载,庐陵县的建制是在开皇七年(公元590年),纯化乡是在北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因此可推断邓小平同志的祖籍很有可能就是殷富村。

也许是殷富村的地脉更适合刘姓居住的原因,刘氏自开基后,人口渐次递增,后来人丁兴旺,财源富足,而其余四姓人家却陆续迁走,仅剩刘姓一族。据族谱记载,明清两朝刘氏发展迅速,尤其是清朝康煕至光绪年间,刘氏兴旺发达,族大烟繁,富甲乡闾,人丁有两百多户,一千多人,而且诗书礼乐蔚然成风,贤能之士代有人出。如第三世寿甫,号梅竹双清,是南宋宝佑年间处士,同邑文信国公天祥特为其号写了一篇题为《梅竹双清为寿甫题》的赋(附于族谱内),赞颂其高风亮节及坚韧不拔之精神。

古朴的村庄建筑

殷富村历史悠久,其古建筑具有江南的风格特色。民宅皆为青砖垛子屋。全村屋舍俨然,小巷曲折幽深。错综复杂的小径,其路面或是用石板或是用鹅卵石砌成(现还保留许多)。村中耸立着两栋规模宏大的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一栋总祠“隆孝堂”,巍峨雄伟,总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另一栋房堂“吉翁堂”,面积也有500多平方米。两栋祠堂飞檐斗拱,石柱林立,雕龙画凤,油漆粉彩。祠堂门口都有一个宽阔的院子,院子口都有一座高大的门楼,建筑精美,造型美观。另一栋房堂“怀安堂”规模虽不及前两栋,但也典雅庄重。

北面村口处有一座石拱桥雄跨在河面上,该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桥长90多米,宽4米,五个半圆形的拱连在一起。桥身桥拱全用麻条石砌成,结构坚固,形态优美。这座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交通要道,东来西往的行人、车辆都要从这桥通过。近些年来由于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桥身有所损坏变形。1999年,全村人出钱出力,对桥进行了整修,使该桥显得更加古朴美观了。

离石拱桥五十米远的河沿边有一栋雄伟高大的建筑物——万寿宫,里面设有神龛,村民们常来这里祈祷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四季平安。紧挨万寿宫的是两排相对的店铺,是下街。村子南端也有两排相对的店铺,是上街。上街主要是手工业制作,下街主要是市场贸易。据传鼎盛时期,货源充足,市场繁荣,茶馆、伙店、日用百货店、银匠店、药店、肉食店应有尽有。另外还设有书院、铸铁厂、造纸厂等(现还有作坊遗址)。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纷纷前来赶集贸易,后来由于被焚毁,市场移至东固,故有“先有殷富街,后有东固街”之说。

除古建筑外,值得称道的是有两条古驿道。一条是从北面村口沿着上下村之间石勘一直通向南面村口(至今保存完好,全用石头砌成),连通大山下、罗坑、崇贤、兴国,为当时交通要道。驿道斗折蛇行,古朴自然,全长约500米。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就是走这条路去罗坑和红二、四团会师的。另一条从上下村之间的路中部分岔,沿着石砌台阶拾级而上,穿过上村通向石螺坑、龙子头、大龙角、元山、白云山,全长有40多里,是当时东固去元山、白云山必经之路,这条古驿道也是用石头砌成的。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和其他红军领导人就是从这条路上白云山指挥战斗的。元山红军医院中的伤病员所需的粮食和药材,也是从这条路用马驮运上去的。因此,这两条驿道可称之为两条红色之道。

遭劫的古村建筑

殷富村的古建筑无论从建造历史、规模等方面,在东固范围内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惜这些古建筑(除石拱桥外)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被靖卫团和国民党军队多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被焚毁了。河沿边上的店铺和手工作坊成了一片废墟,只剩下一些墙基,有些由于江河改道,被水冲毁了。昔日街道的影子荡然无存,所有民房焚烧殆尽。现在的房子都是后来建的土砖房。万寿宫、三栋祠堂、门楼、牌坊焚烧坍塌了,总祠堂“隆孝堂”由于奋力扑救,也只剩下一间厢房及一堵前栋的墙壁。

1958年,为了改变老区面貌,在村子对面的朱家垇修建水电站。由于当时建筑材料缺乏,于是把村中两栋祠堂和万寿宫残留下来的石柱、石门框、旗宦石以及阶沿麻条石全撬去了。这是殷富村的巨大损失,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是殷富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见证。(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玉梅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