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移民女儿写移民
从吉水水田乡孔巷村走进复旦大学的胡咏梅,现从教于南京,是“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子女。

     

孔巷移民新村掠影

     

胡咏梅(左一)在移民家中采访  

■本报记者 刘丽玲

从吉水水田乡孔巷村走进复旦大学的胡咏梅,现从教于南京,是“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子女。

严格来说,胡咏梅没有亲历移民,十几年间,求学、工作于外地。然而,对家乡的赤子情怀使她无比牵挂父母和乡邻。她担忧着移民的担忧,欢喜着移民的欢喜,更关注着移民的后续发展,这份情感炽热绵长。近几年,她亲眼看到了乡亲们移民前后的生活,切实感受到移民“迁徙”前后精神风貌的变化———现在,他们安居乐业,安康幸福。

于是,就有了一本历时近三年,沉甸甸记录移民工程的《迁安》。

移民工程,有史诗般的波澜壮阔,也有个体的荡气回肠;有移民干部的“丰功伟绩”,更有2.3万移民的切切乡情。胡咏梅一次次地倾听一次次地到达,也一次次地记录。她决定做一件挑战自我的事情,哪怕这件事一开始也曾受到质疑,也曾困难重重,但自己的所见所历所感,无一不震撼着也坚定着自己。

2015年12月,胡咏梅自发开始着手对峡江移民工程后续情况进行采访调查。历时两年半,数十次往返南京吉安,采访移民干部六七十名,到达数十个移民新村采访移民代表。到最后,很多移民把她当做自家的女儿,她亦把移民的家当做自己的娘家,无话不谈;而移民干部看到这个弱女子一个人像一支队伍,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团队合作,感动之余,只有毫无保留地支持和鼓励……

两年半里,胡咏梅陆续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素材,收集拍摄数千张照片,查阅了诸多资料……

故此,这份记录从一开始就客观、真实,也饱含赤诚。

她为这份沉甸甸的记录取名叫《迁安》。

2018年7月,好消息传来。经采访、调查集结而成的《迁安》一书出版合同签定。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将于10月份面世。

7月的一天,胡咏梅带着读小学的儿子从南京回到井冈山参加“小红军夏令营”。儿子说:妈妈你能写移民,我也能“当红军”。陪伴儿子之余,胡咏梅接受了笔者采访。《迁安》:大量感人细节

移民,就是移心。连根拔起的痛楚,不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

胡咏梅作为移民的女儿,她的采写过程,是不断探寻、发见和呈现移民百态的过程。大量采访细节、无数感人瞬间贯穿全书三大篇章———忆苦篇、思甜篇、展望篇。

胡咏梅记得毛青春的眼泪。毛青春,五十多岁快要退休的老干部,当时驻任孔巷村负责移民,住在村小宿舍两年。孔巷村委洲上村三易其址,顺利移民那天,毛青春嚎啕大哭,他说,为了移民兄弟满意,我下跪都可以。胡咏梅采访毛青春时,他已退休,说起这段往事,毛青春忍不住又哭了,但他表示自己不是委屈流泪,而是想到自己在即将退休时能参与这么一件有意义的大事,为乡亲出点力,感到幸福而流泪。采访时,胡咏梅也哭了,她感到震撼。“相比毛青春,我一个年轻人,做这么点事又算什么呢?”

胡咏梅还记得采访刚大学毕业的驻村移民干部王薇薇时的情景,她说孔巷村肥硕的老鼠钻进被窝时,自己也没有退缩……这些可爱的移民干部,一张张黝黑发亮的脸庞,在胡咏梅看来就是世界上最美的笑脸。

还有西流黄家移民村支书黄斌亮,为了做移民思想工作,动员外迁,起初不被理解,被村里的后生围堵殴打,家中值钱的家具电器统统被砸得稀巴烂。这个七尺男儿,躲在被窝里淌眼泪,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无颜面对老婆孩子。后来各级领导干部前往医院探望安慰,鼓励他重振精神,传递正能量,要相信移民终有一天会感谢他,铭记他。精神支撑着他走向乌江福源村,带领外迁移民在丰饶的土地上耕植幸福种子,终于开花结果,受到移民拥戴。

……

还有那些接受采访的移民,他们用热情的双手紧握着胡咏梅,传递给她的不仅是父老乡亲的体温,更多的是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定信念。每次去移民家里采访,胡咏梅都像回娘家一样,买很多东西去。有一对移民老夫妇,每次胡咏梅来都十分高兴地说:我们的女儿回来了。他们常常说,移民移得好。现在住得像别墅一样,以前想也不敢想,这样的事情只有政府做得到。他们会一直拉着胡咏梅的手拉家常,会把自家生蛋的鸡杀给这位前来采访的“女儿”吃,因为心疼她太辛苦。

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

几年间,移民群众与干部同心同德圆满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实现了“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复”的既定目标,创造了移民史上的“吉水速度”和“吉水移民精神”;建设了一个个美丽的移民新村,描绘了“飞檐翘角坡屋顶,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崭新画卷,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向前迈进了30年以上。广大移民艰难“迁徙”之后,正逐步走向长久“迁安”。

“青鸟殷勤为探看”,胡咏梅便是那只不停探看移民的青鸟。路上的采访

出生于1984年的胡咏梅是老师也是妈妈,人在南京,要完成对家乡移民的采写,谈何容易?

倒火车、倒飞机,常常夜里十二点多到达南京火车站或机场,然后再搭乘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回到家,第二天六点准时起床,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两年多。因为要上班,采访只能抓住周末两天时间从南京飞到吉安。所以每次回来都要提前联络安排几个重要采访人物和重要地点,然后一个个去做完。取得素材后,没有闲暇时间创作,只能利用深夜时间,或在火车上飞机上写。胡咏梅经常给自己打气:“我又攻克了一个村庄。”这种跨地域采访大大锻炼了胡咏梅的协调能力,路上要浪费很多时间,她必须把每一个细节规划好。

点点灯火照着心中万千情绪,她仿佛看到移民乡亲从茫然徘徊,到接受赞美,再到欣喜期许的眼神。采写过程何尝不是从仅凭热情到遭受挫折到逐渐成长的过程?一路采写一路奔波,胡咏梅犹如凤凰涅槃。

她知道,这本书让自己迅速地成长了。她懂得了承受并化解各种压力,这种阅历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开阔。同时,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读者对象是移民群众,她知道,自己的讲述就一定是平实、朴实、接地气的。移民情结

庆幸的是《迁安》的采访、出版,一路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移民干群的支持与帮助。

时任市委常委、移民副总指挥郭庆亮听说胡咏梅在写这样一本书,就问,你是一个人在写吗?你有经费支持吗?你是自发写的吗?接触、了解后,他发出感叹:你还真有毅力来做!

是的,她有毅力。不过她的毅力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家人的支持给了胡咏梅莫大的动力。刚开始父母并不赞同她去做这样一件事。没报酬,周期长,看不到将来,就像当初移民一样,大家徘徊茫然,等到新房子建起来,慢慢就看到希望,慢慢发现移民越来越好。父母看到女儿一次次的采访一点点的进步,很是感动。父亲是农民,女儿写的每一篇移民文章都要认认真真地读。他们从精神上鼓励她去做一个敢于尝试的人。

而先生则告诉她,你的钱可以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自然地,胡咏梅的工资就都花在跑来跑去的采访路上了。

当然,胡咏梅更愿意把自己这段拼搏的经历当做一种精神财富传递给儿子。采写的过程,也是胡咏梅感恩的过程,她说,感恩移民工程建设了我的家乡,感恩移民干群对采访的配合,他们都是我真挚友好的“家乡人”。

这场个人自发、无偿、跨地域采写最终赢得了各级政府的认可。目前,吉水县移民与扶贫办公室决定采购《迁安》7000余册,作为移民精神的宣传,赠送给移民。吉水县委常委、移民副总指挥李长生认为:由胡咏梅这样一个角色来做这件事(写移民)最合适。

而全国百佳优秀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在了解情况之后,决定倾情出版这本书。并承诺除了政府订购部分外,还将印发一部分到各地新华书店,以扩大吉安移民影响。

移民汤汤,乡情切切。《迁安》,是叩问的过程也是解答的过程。是揭示和展现移民后续生活的过程,也是胡咏梅自我完满自我锤炼的过程。

《迁安》,迁安,水顺民安,移民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在其间发扬光大。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