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富贵:工笔花鸟画
在早期的中国画里面,比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乃至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花卉、禽鸟等,还只是画面人物的背景与点缀。直到晚唐,花鸟画才逐渐成熟为......

     

《写生珍禽图》卷,五代,黄筌作,绢本设色,纵41.5cm,横70.8cm,故宫博物院藏。

    

 《山鹧棘雀图》

     

《双喜图》,绢本设色,纵193.7厘米,横103.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曾孜荣

在早期的中国画里面,比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乃至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花卉、禽鸟等,还只是画面人物的背景与点缀。直到晚唐,花鸟画才逐渐成熟为一个独立的画科。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许多画家逃往四川定居,其中就包括晚唐著名的花鸟画家刁光胤,他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弟子,就是黄荃。

后蜀主孟知祥执政时,因为孟知祥格外醉心书画,创立了翰林图画院———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正式的宫廷画院。黄荃则被授命为翰林待诏,之后他在西蜀画院主持长达40年之久。

据说黄筌曾经在八卦殿的墙上画过一些花竹与野鸡,这年冬天,有人进贡了一只珍贵的白鹰,白鹰误以为墙上的野鸡是真的,居然连连扑啄墙壁。进贡的人看得口瞪目呆。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当时黄筌非常擅长绘制花鸟的形象。

黄荃有一幅著名的《写生珍禽图》流传至今。其实啊,这只是他收集的一些零碎的写生素材,后来他把这幅稿本交给他的第二个儿子黄居宝去临摹练习。画幅的左下角,还留下他的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

在这幅著名的写生稿本上,黄荃用非常细腻的线条和柔丽典雅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他一共画下了昆虫、鸟雀及乌龟24只。

10只鸟雀的羽毛,柔顺而富有光泽,脚趾劲瘦有力,或是安静站立,或是展翅欲飞,或是向下滑翔,动作各异;一大一小的两只乌龟呢,小的那只正在向右上方迅速爬行,大的这只则似乎行动迟缓。黄荃拥厚重的积墨画龟壳,使得龟壳显得格外坚硬,我们仿佛能在上面敲出“咚咚”的声响来。

12只昆虫的大小差异很大,小的虽然仅有豆粒那么大,却也刻划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大点的也不过是蝗虫和知了,两只知了尤其令人啧啧称奇,蝉翼画得非常轻薄而有透明感。

观看整个画面,每一只动物的造型和质感,他都刻画得细腻准确。正由于黄筌长期不懈地细致观察并坚持写生,他成为花鸟画的开创者之一。

北宋灭蜀之后,黄筌进入了北宋宫廷,但黄筌年事已高,不久就病故了,留下小儿子黄居寀供职于画院。黄居寀把西蜀画院的花鸟绘画风格带入到北宋画院,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黄家富贵”画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鹧棘雀图》就是他的代表作。

整幅画作布局很满,空白很少,与北宋山水画的中轴式构图十分相似,还带着几分装饰图案的意味。从山鹧、鸟雀的生动表现来看,黄居寀对动物也做了深入的观察,写实功力深厚。他继承、发展了“黄家富贵”的风格,有“不让其父”的美誉。

什么叫“黄家富贵”的风格呢?由于长期为宫廷作画,黄家父子的作品主要取材于宫廷苑囿中的珍禽瑞鸟,奇花怪石。加上黄家父子的画作富丽工巧,细腻入微,适于装饰宫殿厅堂,所以当时的人们就将这派风格称为“黄家富贵”。

黄家父子的画风在北宋宫廷慢慢形成独霸的局面,成为体制与程式,积习之久,后来的画院画家,都遵从黄家的风格与套路来作画。直到几十年之后,一位破局者终于出现了,他就是崔白。

崔白,出身低微,前半生只是一个民间画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六十多岁的时候,崔白奉诏与艾宣、丁贶等画家一同为垂拱殿创作壁画,崔白画得最好,这才被召入宫廷画院。

崔白生平作品颇多,仅著录于《宣和画谱》中的就有241件,然而只有少数真迹流传了下来。

《双喜图》是崔白流传至今最著名的作品。秋风萧瑟的山野之中,枝叶飞舞,一只野兔正在奔跑,这时它突然听见了喜鹊喳喳的叫声。于是,野兔停下了脚步,一只前脚还没来得及落地,就扭头看向空中,只见上方一只喜鹊正张开翅膀立于枝干上,俯身向树下的野兔喧叫,大概野兔不小心侵犯了它的领地。画面右上端的另一只喜鹊,也正急飞而来,好似前来助阵。

这样一个稍纵即逝的场景与动作,被画家生动地记录在了画卷上。喜鹊喳喳的喧叫,与野兔的惊惶张望混合在一起,再加上相同方向飞舞的花草与竹叶,说明正自左往右刮着大风。画面营造出了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

画家用寥寥几笔勾出山间的土坡,又用工笔双钩填彩的方式画出喜鹊,兔子一身的毛,则是用纤细的笔,密密点描而出,再晕染出粗硬浓黑的脊背。作为动物活动背景的竹、草、树叶,同样刻画得精细入微。此图同时灵活地运用了工谨与粗放的笔趣,使得画面富有变化。

对比一下可以发现,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整体给观众一种安全轻松的“静”感,崔白的《双喜图》则表现出一种风声鹤唳的“动”感。

一静一动的对比,非常耐人寻味。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