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凌波渡往事
2018-06-29 10:4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凌波渡遗址  

◆廖国远

赣江中游的古城吉安,还有吉州、庐陵的美称。先人们把赣江的吉安段称为螺川,也将两岸称为水东水西或河东河西。

从河西的吉安府治往东远眺,“自螺川而望东南青青者,皆青原也”!集儒释道为一体的青原山下这方水土,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水东黎民。然而要连通经济文化中心的府治,必需经过渡口乘舟船横渡。

自上而下,这些近通水东的青原、吉水、永丰,远达洪州、抚州、赣州等地的渡口有张家渡、丹砂渡、青石渡、神岗渡、凌波渡、梅林渡、文石渡等津渡。而人流量最为繁忙的当属凌波渡,凌波渡在吉安府南门外的大码头,位于今吉安标志性大榕树的上游三百米处,东岸建有路人歇息的凌波亭。

五代十国时江西的全域属南唐,中主李璟是一位诗词功底深厚且对水军战术情有独衷的皇帝。他于保大年间暗中在吉安诏集民众建竞渡船。每逢端午,在吉安府南大码头的赣江上举行声势浩大的划龙舟比赛,优胜者奖励银碗,优秀者收为兵勇,列装成水军,并为这支水上部队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凌波军。自此,人们把这个连通两岸的渡口称为凌波渡。

宋时,出生泰和长于庐陵的词人刘过,端午节来到河堤上,看到年年举办的龙舟竞赛,这位爱国志士不知是感叹当年中主、后主的江山无言上了西楼,还是被远山近景的感触伤情,写下《凌波渡》:三百红妆队,时闻桃叶歌。春风爱吹陌,渔艇学凌波。横黛远山翠,玉颜新霁酡。江平贾客至,一问马嵬坡?

王庭珪是两宋间的爱国诗人,因送“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须为天下奇”一诗赠江西千年来脖子最硬的名臣胡铨而遭贬。去拜访乡友胡铨要从安福到今青原区的值夏,晚至府城江边的亭下,写下《吉州凌波亭月夜》:螺浦东边雪浪生,峰头月出半轮明。扁舟欲载银蟾去,一听苍龙水底鸣。第二天早上过渡到东岸暂息于亭,又写下:轩角当南极,檐牙耸北城。岚光浮水面,涛影撼城围。

这个官商士民共建的渡口,至宣德年间,大守陈本深对两岸的亭子进行加固维修,方便出行候船的人们有个遮风避雨好场所。

明万历三十六年,周麓松、谭绍等人捐造了万缘船会,置田产修缮渡。此善举得到了乡民的高度盛赞,要求刻石碑记录,他们远走百里深山请吉水进士阳明心学的传承人邹元标写引,又请本邑进士刘日升写记。

清朝二百七十余年间,先后在吉安为官的郭景昌、于藻、吕肃高、钱界、卢崧、徐炎、张敦仁等府县官员为凌波渡倡捐倡建,为民服务。乐善好施的刘克明、肖淑先等乡贤为渡口出资出力,被人烟稠密的水东老俵传为佳话!

大革命时期的吉安,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践行地,“九打吉安”最后取得胜利,凌波渡作为进出吉安府的大码头,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侵略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南昌、丰城等地的几万难民逃到吉安凌波渡东岸亭子下村沿河避难,木匠、铁匠、篾匠等各行各业的难民们在渡口上岸处形成了长长一条难民街,半个多世纪已过,留下的难民及后代们还在河东街一带休养生息。

青原山下这片丰饶的土地,盛产粮油和蔬果,人们都是要挑到吉安街上去卖。在化肥尚未普及的年代,就近的河东老俵是要上街挑粪尿回家种地的,每次过渡三分钱。1969年通往省城南昌的井冈山大桥建成,分流了不少出行的人群。

到了1985年,过渡费由每人次三分钱涨到五分钱,1999年调至五毛钱。随着赣江二桥的通车后渡船出行的人们又少许多,2000年渡船管理所将码头承包给私人经营。

2002年刚过元宵节,承载千年的凌波津渡就此宣告停止摆渡。

如今,两岸林立的高楼倒映江中,偶遇两三支游泳队在水中角逐,还能看到几条打渔的小船和码头上浣洗的人们,却再也看不到渡口来往船只的喧嚣场景,几座桥梁上滚滚的车流取代了千年的帆影。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