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县“微改造”推动城市更新升级

旧城改造是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城市生机和活力的有效手段。2015年以来,万安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旧城改造的呼声和期待,按照“一年集中改造一个街区”的思路,推行温和的“微改造”,渐进式推进城市连片更新。先后实施了北门河片区、坛上巷片区、观澜门片区、城南三期等项目改造,让老城区有了新的民生温度、文化高度和发展热度。中央党校理论网、《新华社·江西领导专供》第149期和204期持续关注这一改革做法。

一、改造理念上“适度改造+民生优先”。近年来,万安县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据统计,老城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破旧老片区(含城中村)有18个,居住其中的近2000户群众改造愿望十分强烈。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万安县以城南片区改造为“突破口”,将旧城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的长期方略持续推进。坚持温和、适度的“微改造”理念,不搞大拆大建,尽量保留老建筑、老城区原有风貌,在此基础上改建、扩建、新建,实现新老建筑风格的协调。同时,坚持民生优先,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作为头等大事贯穿于旧城改造全过程。对拆除破旧公房平整出的整块地块,高标准实施了农贸市场、社区服务中心、公共停车场、休闲广场、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安置小区、地下综合管廊等系列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了县保育院整体搬迁和大街小巷白改黑等工程,实现了旧城改造从“城市美容”到“功能再造”的转变。

二、方案制定上“借智+集智”。充分借助专业机构专业知识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改造主体作用。一是向专业机构“借智”。 旧城之所以成为旧城,关键原因是缺乏规划,功能缺失。该县投资300万元面向全国征集城南旧城整体规划,聘请国内高资质设计单位,结合各片区地域文化及特点,“一项目一方案”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并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建议,使项目建成后成为地域文化展示工程、群众满意工程、业态集聚工程。二是向人民群众“集智”。坚持开门搞改造,将旧城区改造的几套备选方案在公众场所大型公示牌上进行公示,由市民投票确定最优方案,充分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成立以居民代表为核心的征迁理事会,具体协调片区改造的房屋征迁工作,针对被征迁户反映的补偿标准、置换比例、回迁安置地点等问题,经多次论证和修改后表决通过。

三、拆后建设上“修旧如旧+适度发掘”。历史和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年轮。万安县在改造过程中坚持文化自觉,注重延续、传承好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一是“修旧如旧”保护性改造。遵照“减量、增绿、留白、传承、坚守”原则,积极保护老建筑群。对保存完整、有文物价值的老建筑登记建册,强化专人看护,部分完好的精心组织修缮,无修复价值的才予以拆除,让老建筑抖落沧桑沉重,重现时代活力。对改造范围内的其他建筑依照老建筑的风格,同步进行改造,统一规范门头字号,修饰建筑立面,铺设青石路面,保持旧巷子、旧街道的原有风貌。二是“一街一景”发掘地域文化。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打造特色新景观,使改造后的不同街区既传承历史文脉,又各具特色、相得益彰,让市民在享受宜居环境的同时记住乡愁。比如,针对坛上巷片区民清文化浓厚特点,修复了民国专员楼等一批民清建筑,布置了民国往事、拉黄包车等景观,重现了民清风情;针对观澜门片区渔商文化特点,打造了集“鱼跃龙门”主题雕塑,鸬鹚捕鱼、船形树池、鱼篓晒网等系列景观,“鱼乐馆”展示馆为一体的近5000平方米的“鱼文化主题公园”,通过声、光、电等科技,将长江流域淡水鱼的各类知识以场景还原、幻影成像、多媒体互动等方式,直观生动地展示给观众。

四、业态培植上“聚人气+聚商气”。将旧城改造与旅游等新型业态相结合,着力把旧城区打造成兼具历史文化旅游和民俗休闲旅游的新城区。一是打造旅游街区聚人气。万安城南紧临赣江,南宋古城墙坐落于此,江西省最大水电站万安水力发电厂在境内形成了大片宽阔水域,发展休闲旅游优势得天独厚。改造后的城南历史街区居民依然生活于此,重现了江南小镇弄堂与赣江风景线、古城墙风光带相互呼应、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休闲旅游景区。据统计,仅2017年城南旅游街区接待旅游10余万人次,朱家巷、古城墙街区入选第二批江西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二是引入新型业态聚商气。出台针对性优惠政策,引入特色小吃、工艺美术品、茶艺、古玩、酒吧等商业业态,进一步聚集街区商气和活力,力争再现当年城南商贾云集、人头攒动的码头繁华。充分利用片区内废旧粮库,建设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天下粮仓”生态鱼美食园,将万安鱼头鱼宴、窑头豆腐、赣江鹅王等特色美食全部网罗其中,打造 “舌尖上的万安”。 

五、改造保障上“一线指挥+倾斜投入”。该县改变以往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县领导挂点的常规做法,成立了由县人大一套班子总负责的项目指挥部,组建了综合协调、征地拆迁、工程协调等工作组,抽调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拆迁工作经验的干部到指挥部集中办公。大力推行“指挥部建在一线、干部力量凝聚在一线、措施落实一线、问题在解决在一线”的“一线指挥法”,极大地推动了旧城改造工作有序、有力地开展。同时,不把旧城改造当作土地生财的机会,在旧城改造规划区内,不搞土地拍卖,而是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来筹集资金,建立旧城改造资金可持续投入机制,实现了新城区和老城区的良性互动、资源互补。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旧城改造资金近亿元。

“昔日小巷成大道,旧时蜗居变新楼”“城改顺民意政通人和,党恩暖人心安居乐业”,春节期间,市民张贴的两幅春联道出了对旧城改造的拥护和支持,其实践启示我们:

以民为本是旧城改造的基础。万安县推进旧城改造没有追求土地财政,而是将民生理念贯穿于改造始终,将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努力克服贫困县财力单薄的困难,从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功能配套等多方面实施改造,充分让利于民、造福于民,让广大市民享受出行更通畅、休闲更便捷、居住更优美、服务更完善的现代城市生活,为改造的快速推进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突出文化是旧城改造的灵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旧城改造中如果忽略文化传承,就如同失去了记忆。万安县在旧城改造中始终注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突出地域特色,延续了历史文脉,保存了城市记忆,也彰显了城市个性,为城市经济的发育、繁荣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植入业态是旧城改造的核心。商业是造就城市的神奇力量,有什么样的商业文明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文明。万安县在旧城改造中始终注重结合区域特色,积极植入、培育、催生特色新型业态,紧抓旧城改造、城市创新发展和价值提升的“牛鼻子”不但聚集了商气、人气、活力,而且为旧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