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也需要时间“淬火”
近来有点空余的时间,便重新“燃起”了阅读名著的愿望之火。

近来有点空余的时间,便重新“燃起”了阅读名著的愿望之火。记得1978年我刚考进南开大学那天起,整整4年里,我如同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所形容的那种读书状态———“如同饥饿的人扑向面包身上”,几乎像发疯似地每天定点定时(每天下午3个小时雷打不动阅读)“扑”向了众多的古今中外经典著作,内心也受到了来自名著的巨大激荡和震撼,精神世界里也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滋润。我至今还能记得这种疯狂的亲近名著,是何等的惬意啊!而且还无比自豪!

然而,这种阅读名著的美好感受,工作三十多年来竟很少再出现过。不知是缺少了当年年轻人的那种激情?还是现在的出版物值得反复阅读的太少?抑或在纷乱的年代里,阅读已不再是人们的精神必需,留给阅读的时间、空间都太少?

虽然在长假或平时双休日里,手捧书本有碍“时尚”,甚至都会遭到家人的不解。但我还是要义无反顾地读下去。我饶有兴致地将自己的上千册藏书一一翻检出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这一翻不要紧,竟发现偌大的藏书中,还很难挑出几本值得再读的。当年被视为名著的一些书,甚至包括是外国文学名著,如今已不忍卒读。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时代隔得太远,反正提不起任何阅读的欲望。再看看我们过去所推崇的一些当代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少若用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根本就在等外品之列。

的确,名著是需要一定时间来检验的!甚至是很长的时间。记得几十年前就读过大文豪《红与黑》作者司汤达说过的一句话,他在100多年前就曾经预测:“百年之后必有知我者”。这类感慨很多名家在自己在世时都预言过。我以为,当时是名著并不代表今后若干年后就还会是名著。名著不是自封和热捧出来的,它需要在众多的出版物中脱颖而出。有的“名著”虽然面世时不温不火,但说不定将来哪天它的影响力就会铺天盖地而来。也有的“名著”,在当时火爆一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它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穿透力较差,不能引起当今读者的共鸣,因此它的影响力也会逐渐式微。

如今,我们出版界每年都能出版将近50万种图书,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势头。但是许多人还是喊着没有好书看,缺少反映这个火热时代的力作和名篇巨制,这无疑地需要创作者深刻反思。

作为读者,我们扪心自问,究竟有多少好书值得我们忠诚地守候?有多少名著值得我们,包括我们的下一辈们去花大力气一读下去呢?

名著值得再筛选、再评介、再组合、再包装。这其中专家和出版机构都应拿出胆量来,将那些混进名著队伍中的伪名著、假名著悉数砍掉。

无疑,如今我们的出版物到了有些过剩的时代。我们早就迈入世界第一出版大国行列。当然,其中有近10万种是中小学教材教辅,不过,即便是每年20多万种的各类新书,对眼下的读者还是有点太多了。这些出版物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淘汰出局很大一部分。但是,对读者的日常选书、读书,这巨大的品种,的确是一个严峻的阅读选择的挑战。

好在挑选名著倒不是太费力气。因为真正的经典大都经过了时间的淬火,被“大浪淘沙”,被历代的读者反复提及并推荐,而很多过眼烟云的畅销书,都被淘汰下去了,成了的的确确的“文化快餐”。

筛选名著,并不是不尊重历史,而是将其中对当代人有益的拿出来,接受读者的检验,而读者也会在这种跨时空的阅读中,心灵得到滋润,灵魂得到启迪。

名著还是要认真去读的,不管怎样,必须让人能读下去。读不下去的,不管对它的评介有多么热闹,名气有多大,我也绝不奉陪。按此标准,我挑选了契诃夫、莫伯桑、司汤达、茨威格等经历了时间检验的名家的小说,这些作品的确都力透纸背,令人回味无穷。

是啊,眼下还有多少名著是需要细读再读呢,那确实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了。因为阅读是十分私密化的精神活动,不必大张旗鼓,而是需要在安静的环境、安静的心态下好好品味。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