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肖牵着秋姑从菜市场买菜回家

老肖和秋姑一起在家里打包刚收购回来的废品

将炒好的菜装入秋姑端过来的盘子里
□本报记者吴广城文/图
如果你看不见这个世界,却有一双陪伴你的眼睛;如果你无法行走,却有一根拐杖让你支撑,苦难的人生也能过得比蜜甜。
在井冈山经开区高新街道下村社区洲家坊,就有着这样一对夫妻,男的叫肖权林,1959年出生,5岁时突发脑膜炎,高烧昏迷了7天7夜后醒来,算是捡回来一条命,但落下左半身瘸拐的病根。女的叫周秋姑,1971年出生,4岁时不幸染上疳积导致双目失明。
几十年来,在井冈山经开区的大街小巷,甚至吉安县周边的乡镇,人们几乎每天都能遇见这对夫妻,他们相互搀扶,挨家挨户上门捡拾、收购废品。“你是我的拐杖,我是你的眼”。他们不惧任何困难,相爱相守,过着简单而甜蜜的生活。
6月中旬,记者数次深入采访老肖夫妇,试图还原他们平淡而不平凡的感人故事。
眼中有情,他们互诺厮守终身
乡野阡陌间、破旧陋室内,老肖和秋姑永远都只有一根拐杖的距离。他在前,拄着拐杖,引着路;她在后,牵做他的衣袖,一步一步,相携走过32个春夏秋冬。
“老肖,今天的收获不小嘛!”“老肖,都这么晚了,还不快回家吃中饭?”“老肖,车子开慢点哈!”……每次出门捡拾、收购废品,都有熟识的人主动跟老肖打招呼。这一声声充满赞许和关切的话语,悄然把老肖拉回到32年前—————
“这个女崽哩小时候眼睛就看不到了,你要娶了她,就得照顾她一辈子,那你就更加不方便了?”1986年初的一天,肖权林搭便车到吉安县永和街上去玩。经熟人介绍,相中了心仪的盲人姑娘周秋姑,回家后满心欢喜地告诉家人,没想到母亲的一席话像一盆冷水浇下来,让他打了个寒颤。
“虽然人家姑娘眼睛看不见,但这不算什么,我可以当她的眼睛。更何况人家会洗衣做饭,还会喂猪砍柴,能有啥不便?”肖权林心里嘀咕着,越想越不甘心,下定决心非要把这个姑娘娶回家。为此三天三夜吃不香睡不甜,还大哭了一场。
隔了几个月,一家人看见肖权林还是这么执拗,觉着他真是动了真情,便不再阻拦,遂托人去说媒。为表“忠心”,肖权林分别拉着父母的手,胸脯锤的咚咚响,说:“哎呀勒!你都放心,我就是喜欢这个女崽哩,我保证一辈子对她好!”
秋姑的大姐趁热打铁,跟秋姑说:“我看这个后生比较敦厚,看上去很本分很实在,你喜不喜欢?”她笑得烂漫无忌,嘴里念叨:“只要人实诚,能吃苦,我就愿意跟他过一辈子!”
1986年10月,在家里摆了两桌酒席,来的都是亲朋好友,这就算结婚成家了。大家向新郎新娘敬酒、高声庆贺的时候,肖权林喜极而泣,转身紧紧地牵住秋姑的手,这一牵,就是32年。
脚下有路,他们互勉活出精彩
6月19日,天气晴好,早上5点多钟,东方露白,朝阳慢慢升起。
秋姑摸索着从床上坐起,轻轻地唤:“老肖,起床啦!今日好天气,我们早点出门去收垃圾。”肖权林含糊地“嗯”了一声,又翻身睡去。
穿衣、洗漱、做饭……一贯做事麻溜的周秋姑不一会就把两个人的早餐做好了。这时,肖权林也洗漱完毕,夫妻俩简单地吃完早餐,不到7时,村里已经开始热闹起来,老肖抽完一根烟,打开窗子往外瞄了几眼,轻咳一声后,念叨了一句:“这么好的天气,是要出去找些事做!”。
老肖这次去的地方在高新园区的一所学校。之前约好了,要赶在学校放暑假前,去收购一些废旧纸壳和塑料水瓶。家里与学校只有一小段路。出门时,他们走得很慢,老肖拄着拐杖,提着几个编织袋子,一瘸一拐地走向三轮电动车,秋姑在后,他们之间只有一根拐杖的距离。
在电动车前,老肖左脚依着右脚,呈半蹲姿势,右手把拐杖轻放在车厢内,然后打开车后门,搀扶着妻子上座。这时,他才单脚跳过几步,进到驾驶室,右手操控方向盘,看上去,这一连串动作麻利而自然。夫妻俩就这么驶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奔波和劳作。
不一会,很快就到了学校。分拣、包装、称重、结算、付款,肖权林指挥着秋姑,两人配合默契,一气呵成做完这些事,然后笑嘻嘻地回家。
返回的时候,依然是老肖在前,秋姑在后,他们之间依然只有一根拐杖的距离。不同的是,三轮车里已装满了这一天收购的劳动成果。
老肖:今天还不错,刨去成本,估计有五六十元的收益。
秋姑:嗯,只要我们吃得苦,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老肖:看你累到了吧!脸上都出了不少汗,我过去跟你买一瓶矿泉水。
秋姑:算了,省一块是一块,还是早点回家喝凉开水去……
回家的路上,老肖和秋姑你一言我一语,聊的每一句话都充盈着温暖的生活气息和家的味道。
中午1点多钟,夫妻俩回到家,喝口水洗把脸,稍作停歇,便相携走进厨房,一个洗菜、淘米;一个切菜、刷锅。忙完这些,又一个洗盘子、碗筷;一个掌勺炒菜。至始至终,夫妻俩都是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也许是熟能生巧,不多久,厨房里便飘出饭菜的香味。一个西红柿肉丝汤,一个蘑菇炖豆腐,一个素炒空心菜叶,两个人笑呵呵地把菜端了出来。
下午,老肖和秋姑要把捡拾、收购回来的废品进行分类、打包,随后送到废品收购站变卖,换回微薄的劳动报酬。
晚上,老肖打开电视,边看边讲给秋姑听,或坐在一起聊聊天,或到街坊邻居家去串串门,拉拉家常,差不多了就洗漱安歇。
这是最普通的人间烟火,这也是老肖和秋姑的日常生活。
对于老肖和秋姑来说,身体的残缺和生活的艰辛,根本不能浇灭他们对生活的期许。在他们心中,只要脚下有路,照样可以活得精彩,就算白开水的日子,他们也能过出浓郁的甜蜜味道。
心怀希望,他们互嘱自强自立
这是一对自立自强的残疾夫妇,这更是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智双扶”的典范。
时针拨向1969年,医治了三五年的老肖,不但见不到好转,还落下了病根。医生宣布:他从此只能拖着残疾的身体讨生活了。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是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的,正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安迪所说:它是石墙关不住的,那是别人无法触及的,只属于你的东西,那就是希望。
“我就是残疾了,也不能老是坐在家里歇,更不能靠家里人来养!”1971年初,年满12岁的老肖萌生了要读书的念想,哪怕多认几个字、学会几道简单算术题也好!但是,家里穷的铃铛响,根本没钱供他读书。
老肖说,父母担心他一条腿去四五里路远的学校读书,走不得,还很危险。后来,父亲看他求学心切,便悄悄替他报了名。
就这样,老肖拖着一条残腿,甩着一只障手,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单靠一条腿,每天行走四五里路,赶去学校读书,放学后要原路赶回家,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父母、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父亲背地里数次问他,苦吗?累吗?老肖咬着牙说,不苦不累,然后父子抱在一起痛哭。
“我那个时候基本不用拐杖,全靠右腿一蹦一跳地往返学校和家里,这条路还有1里多长的上坡路及四五十个台阶,我都是这么单腿蹦跳,往返学校和家里。”老肖说出这番话的瞬间,记者看到他眼神里流露出的坚毅和心志气力。
1977年,辍学在家的老肖心想要养活自己、帮衬家里,必须要自立自强,不能成为家里的一个包袱。说干就干,老肖问亲戚借了几十块钱,学会了浇蜡烛、粘糊纸箱、做“灵屋”,几年下来,除了养活自己,每年还能贴补几百块钱家用。那几年,老肖感觉自己不但可以自食其力,还能帮着家里,心里美滋滋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爆棚。
“我们刚结婚后的三五年间,家里真是穷的叮当
响。”提到这段心酸的往事,秋姑一边抹眼泪,一边哽咽地告诉记者,那个时期,老肖原先做的营生不挣钱了,自己又帮不上忙,家里一下子就揭不开锅了。“一斤半米,我们全家四口人要省着吃5天,天天煮稀饭、挖野菜充饥。实在是苦哇,细伢仔都没吃没喝,一家人都填不饱肚子,真是逼得没有活路。有几次我要自杀,早点死了图个解脱,要不是老肖劝阻,我早就死过好几回了!”
后来,老肖通过当地政府和亲朋好友的帮助,自己尝试着养鸭、养鸡,慢慢有了不错的收入,不但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还略有结余。有了一点积蓄后,老肖又在当地帮扶干部的思想动员和指导下,转向饲养猪、牛蛙等赚钱快的行当,没想到这步棋还真走对了。“那几年,除了开销,每年能净赚二三万元,这一下子让我们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光明。”
“我们全家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除了我们夫妻互相鼓励、肯吃苦不怕苦外,真心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井开区的帮扶干部给我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采访过程中,老肖数次激动地拉着记者的手说道。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通过10多年的辛勤劳作和顽强打拼,老肖的家境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蜗居的几十平米土坯房,到自费20多万元新建的三层砖混房,再到政府征迁补偿后的大面积安置房,这一切告诉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是要靠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目前,老肖和秋姑在当地党和政府部门的帮扶下,一对儿女先后中专毕业,有了一技之长,能立足社会讨生活,也都组建了各自的家庭。夫妇俩的低保金每月能领670元,年末还能享受村里的光伏发电、厂房出租的分红。此外,他们每年收废品有1万多元的收益,出租房子的收益有2万多元,前不久还获批了3万元的银行贴息贷款,这几笔账算下来,收入不算太差。
记者手记:
精准脱贫,关键在人。老肖和秋姑正是心存自立自强、勤劳勤快、不等不靠的志向,加上当地实施的精准帮扶策略,从而成为一个“志智双扶”脱贫奔小康的典型。
“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井冈山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彭学凯指出,改造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既是当前脱贫攻坚战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战最大的难点,必须像描工笔画般精准细致、久久为功才能收到实效。
的确,只要“扶起精气神,立起勤勇谋”,就没有跨不过的火焰山、蹚不过的通天河。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