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松自应高千尺
立足现实生活和经验世界,写自己的所遇所见、所思所感,这是作家进入散文天地最基本的艺术路径,也是散文作品最常见的叙事形态。

原标题:新松自应高千尺——读第八届“白鹭洲文学赛”获奖和入围作品

◆古耜(著名散文评论家、中国作协散文专业委员会委员)

“九江银行杯”白鹭洲文学大赛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八届。作为大赛一直以来的“裁判员”,我不想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类过于乐观的语言,来对参赛作品做浮泛随意的喝彩———事实上,即使在文学的“黄金时代”,一座城市群体性的创作水准,并不总是高歌猛进,直线攀升,相反,它更像田野里的庄稼,常常是有“大小年”之分的,而其中的得失、优劣与升沉,也许只有在较长的时间距离之外,才能形成相对清晰和准确的评判……不过,有一种事实现在就应当承认:以《井冈山报·庐陵悦读》为载体的“白鹭洲文学大赛”,已经催生了一大批基层写作者的文学梦想,出自其笔端的洋溢着热情与才华的优秀作品,正潜移默化地沁入众多读者的心灵,成为推动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时代精神文化建设的正能量。

现在,让我们怀着文学的“平常心”,来讨论一下第八届赛事的获奖以及入围作品。本届赛事共有23件散文、随笔和诗歌作品入围,其中9件作品最终获奖。这些作品与上届赛事的同类作品相比,其整体的质量与水准大致是一种平稳均衡,波澜不惊的态势。但其中有不少篇章在题材选择、意旨发掘、构思经营和修辞提炼等方面,还是呈现出独特的匠心与不俗的追求,并收到了良好效果。这自然很值得加以总结盘点。

立足现实生活和经验世界,写自己的所遇所见、所思所感,这是作家进入散文天地最基本的艺术路径,也是散文作品最常见的叙事形态。散文家要想写好这类作品,关键的一点还是要真正实践当年鲁迅所强调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参赛作家显然懂得个中道理,其多篇作品在这个向度上作了积极有效的努力。杨兰琼的《清明茶·谷雨诗》,就是一篇飘洒着生活和生命双重芳香,因而读来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该文以清明谷雨两个节气的茶场为特定环境,展开作家的青春记忆。其清雅、灵动而又活脱、诙谐的笔触,不仅激活了“茶艺”与“茶经”,而且勾勒出两个性格鲜明的“茶人”———强悍兼有慈爱的谭场长和粗放不失精细的“我师傅”。更为难得的是,作家没有满足于对“茶人茶事”作表层书写,而是从中引申和拓展出了生命的要义和做人的境界,这就使通篇作品既形神俱肖,又神余象外,别有一番韵味。

刘述涛的《竹子开花啰喂》和陈炜的《向阳的草》,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扶贫”的故事。在前一个故事里,一个从事旅游工作的生性软弱的“她”,克服多种困难,硬是凭着智慧和耐心,引领心灰意懒的帮扶对象,走上了凭手艺脱贫的道路。后一个故事则透过“我”的目光与感受,凸显了一个身有残疾的孤寡老妪,即使在异常艰难的生存条件下,依旧不曾放弃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笃信与追求。这两篇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或许还有可以斟酌和提升的空间,但其中包含的时代亮色和人性光彩,还是因为揭示了生活的真实而令人感动和起敬。刘晓花《月光下的流光溢彩》透过童年视角,描绘山村月夜。其行文之间,有热闹的屋外晚餐,也有幽静的房顶纳凉;有劳动的艰辛,也有收获的欢乐;有淡淡的怀旧,也有绵绵的乡愁。所有这些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写意画,足以让久居城市的现代人心驰神往。

近年来,聚焦中国革命历史的“红色散文”佳作不断,出现了探索前行的好势头。这在本届参赛作品中亦有呼应。刘晓雪的《从塘登出发的长征》,让年轻的“我”遥望家乡革命老前辈郭德仁的红色生涯,着重讲述主人公与前后两位妻子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我”在表现这些时,没有选择从史料出发的静态叙事,而是让“爷爷”“岭花”“余敏”几位知情者和当事人,沿着记忆长廊,重返历史现场,还原当年情景。这样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艺术叙事的色彩与节奏,而且使作品展现的血与火的岁月更趋立体真实,也更有感染力和征服力。郭远辉的《井冈十二章》是一卷意象缤纷,思绪辽远的交响诗。作家时而品味八角楼里伟人的沉思,时而汲取黄洋界上碑石的力量;时而在“离歌”与“归来”中抒发激扬的情怀,时而从“旧居”和“博物馆”里驰骋壮阔的想象……所有这些,构成对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妙笔写意,从而给读者以新的感受和新的认识。

以议论为血肉、思考为骨架的“审智”散文,是新世纪散文创作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本届参赛作品着力尝试的一个品种,其中不乏值得关注的篇目。剑鸿的《秋风辞》以“我”的巧思、灵感与颖悟,来碰撞秋日的自然万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汉语之花,一时间,瞬间的发现照亮了恒久的存在,一己的体验接通了普遍的人生,作品因此而有了奇异的风姿和隽永的意味。甘雪芳的《遥知玄豹在深处》,披露了作家围绕阅读与写作的心路历程。其中对田野与自然的向往,对经典与深度的亲近,尤其是对当下知识领域存在的浮躁与浅薄的反思和警惕,都显示了弥足珍贵的清醒与睿智。美中不足的一点是,作品以“玄豹”作“文眼”,出典有些生僻,与通篇的氛围和境界亦不甚协调,稍加润色,庶几更好。黄友祥的《唯有沉潜、辽阔和谦卑》也是一篇与读书相关的文字。作家以虔诚的态度和平实的笔调,讲述了自己在读书生活中的所遇、所听和所思,就中传递出作家对知识的渴望,对阅读的理解,以及对真正的知识者的尊重和崇拜,这些自然都有意义。但作家若能对这些再加发掘与提炼,进而开启有关阅读方法与路径的思考,无疑更值得期待。

显然同吉安大地上丰厚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相关,每届参赛作品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历史文化散文。这类作品有的内容比较充实,文笔也朴素畅达,如本次获奖的肖韶光的《庐陵镇石》。但也有一些因为主题缺乏新意和语言过于铺张而显得空泛、沉闷或雕琢,给人以华而不实或大而无当的感觉。坦率地说,历史文化散文是一种不易驾驭的文体。要写好这类作品,作家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储备和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深邃独特的史识与史见。就此而言,吉安作家似乎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本届赛事入围的诗歌作品凡三件。相比之下,简小娟的组诗《总有一朵花永不凋谢》更为出色。按照我粗浅的理解,这组诗大约是吟咏友谊和爱情的。环绕这一主旨流向,全诗想象飞动,意境优美,修辞层面多见高妙的意象与通感,语言灵动而富有弹性:“你长满阳光的骨骼和脉络/总是以树的形象和高度/扬起亘古不变的浪漫,清绝和纯粹/于是,那些水样的笑靥同风声一道/潜入轮回的月色和霜雪”。我喜欢这样的诗句,更喜欢这诗句所传递的坚韧而亮丽的境界和情思。

新松自应高千尺。我愿以略加改动的杜甫诗句,与吉安的作家朋友共勉!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