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旅游新闻> >正文
[美文美图]寻访青原万家烟火
2018-05-28 08:51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旅游报

 

未标题

□刘华

青原,是文天祥、胡铨以及历代45位进士的故里,也是新中国20位开国将军的家乡。辉煌的历史与这方水土经年历久、宝贵丰沛的精神滋养分不开。“魁”“义”“礼”这“三字经”构筑了古村落的精神内核。在青原的万家烟火中,有着如出一辙的家风。

青原区,因青原山而得名,为赣江水所滋润。从赣水之滨到曾被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为“李文林式”根据地的东固,依山傍水的狭长地带上,一条80多公里的国道两侧,仿佛是一条展示时代变迁的壮阔画廊。

群山连绵,是它的悠远来龙;江流奔涌,是它的浩浩去脉。一棵棵千年古樟,统率着属于它们各自的一群群古樟;一座座千年古村,牵傍着毗邻它们各自的一座座古村。一片片古民居相互依偎,一幢幢古祠堂彼此顾盼。朴实的青砖灰瓦与富丽的坊式门楼融为一体,精美的雕梁画栋与林立的楹联匾额交相辉映。桃红李白的村庄水口处,也许还残留着二月二龙抬头喊船送船的线香;紫燕衔泥的祠堂门厅里,总是有抬阁和龙灯歇息着,它们在举族狂欢的下元宵节那天累了、倦了。

以6座中国传统村落为代表的青原古村群落,密密匝匝地坐落在哞哞牛吼、翩翩鹭飞的山野间,其活态突出表现为:老者的唇齿间常常闪烁着动人的开基传说,村人的心目中时时感念祖先的功德业绩,节日的鞭炮为百姓朴实的生活愿望而炸响,敬祖的香火为少年奋发的人生理想而点燃。

每当踏上有“文章节义之邦”美誉的庐陵大地,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要去寻访青原的万家烟火。这一次,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建筑和民俗,更是充盈其间的文化精神,是能够概括它的三个大字——

这个字通常书写在宗祠门前的照壁上,是一个行楷的大字。浓重的墨色,粗放的笔画,于稚拙和庄重之间产生催人警醒的力量。

这个字通常熔铸于门楼顶端的塑像里。那“金鸡独立”且一手持斗、一手提笔的魁星,平易得像个求学的孩童,仿佛鱼龙变化就在点斗的瞬间。

进村便遇魁星,入祠又见“魁”字,青原的崇尚竟表达得如此坦荡和迫切!好些村民都很认真地告诉我,为什么宗祠照壁上要写这个字,因为文家村的文天祥高中状元传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人们都想托他的福,让子孙后代天天看到“魁”字,为之激励;而魁星则象征着进士及第、科甲联芳,本村本族文风昌盛。

文风昌盛,是族谱村史中最为得意的神色,也是族规家训里倍显庄重的表情。今天,哪怕行走在富水河畔油菜花香弥漫的村巷里,一旦清风吹过,便有书香扑鼻。书香来自古村落着力营造的儒雅风流的文化氛围,来自沁润人心的崇文重教的深厚传统。

为追求人文蔚起,村庄自然要拿出培养子弟的实际举措,比如置学田、办书院和义学、成立助学的会社等,不少古村落竟是书院林立。渼陂敬德书院房门上描金画有诗云:“角上挂书常不离,专心好学把牛骑;时人只识忙中读,惟有杨公见乃奇。”如此诗意的画面,也许是往昔朴实的生活情景。在富田一带,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明代状元曾彦的故事——贩卖猪崽的青年曾彦,曾用裹脚布为陂下写下堂匾“竹隐堂”,也曾穿着草鞋为张家“一本堂”堂匾补上丢失了的“一”字,且一模一样。这样的传说,在乡野上架构了一座精神云梯。

我一路问去,此习俗在青原古村群落大同小异。传统村落,岂能仅存村落而丢弃传统?

古村落差不多都有义田、义学、义仓。那些义仓差不多都有感人的故事。青原也不例外。然而,青原更是忠孝节义的精神富矿,一个大大的义字舒展在青山绿水之间。

南宋爱国名臣胡铨就是这个字的作者之一。国家危难之际,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他,冒渎天威而以身取义,写下著名的《戊午上高宗封事》,声明“义不与桧等共戴天”,请斩秦桧等3人。因为这份奏章,胡铨被流放23年,而他始终坚持抗金、反对议和,最后力求去职,归返故里,死后葬于“青原山南麓”。他用铮铮铁骨和颠沛流离的命运,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胡铨谥忠简,成为庐陵“五忠一节”之一。

传说,文天祥十多岁时去应县考,走进庐陵学宫,看到画有欧阳修、杨邦乂、周必大、胡铨四人的四忠图时,当即慨然放言:“如果我死后没有像他们一样受世人祭祀的话,我就不算大丈夫!”大约一百年后,文天祥果然用生命、用泣血的《正气歌》续写着这个义字。文天祥陵园前牌坊上的楹联写得好:“志可凌云文能载道,生当报国死不低头。”这既是对文天祥一生的崇高评价,也反映了人们对忠勇仁义的精神价值的普遍追求。

在文家村,自从文天祥就义后,每年他的诞辰日和就义日,都要举行由全体男丁参加的祭祀活动。直到20世纪70年代,文家村才将两个祭祀活动日改为正月初一祭祖。此后,每年的大年初一上午,族中长老将珍藏的文天祥画像以及张千载、邓中甫画像取出,小心翼翼地张挂在文氏宗祠静学堂的上方,全村男性齐聚于此燃烛上香,关上祠堂大门后,再行祭拜之礼。仪式一结束,立即将画像收起。有一对红石狮子护卫的祠堂,大门紧闭,虽有点神秘,却是十分神圣。是的,传承七百多年的仪式,其实是锲而不舍地在向一代代后人传递着那份神圣情感。

青原古村群落其实就是巨大的忠孝节义博物馆。一座座村庄,就是它的展厅;一幢幢祠堂和民居,就是它的馆藏;万众的口碑,代代传颂着众多英雄良才的事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固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同时也是最早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区域之一。我想,这与青原有着经年历久、宝贵丰沛的精神滋养是分不开的,所以,当年有太多的热血男儿肩负大义而义无反顾。一个才二百来户人家的奁田村,居然能组建一个红军营。同样,横坑村的子弟也是成建制地去当红军。土地革命前,横坑是千烟之村。然而,到1953年人口普查时,全村仅剩老弱妇孺80人。由此可见,青原人民为革命付出巨大牺牲之一斑,墨写的大大的“义”字染着浓烈的血色。

千年古村,因增添了近百年来的红色历史,而更显厚重,更加斑斓。

横坑孝敬堂享堂两侧的木柱上,分别挂着看上去很有年头的字牌,刻在上面的文字来自族规,一块是“存诚”,另一块是“起敬”,此乃平日对族人的要求,它们是慈眉善目的。而一旦在宗祠里举行活动,字牌就得翻转过来,背面的四个大字却是神情庄严,它们是“正伦”和“秉礼”。这个“礼”字,是仪节之规。

永乐龚氏宗祠三畏堂,其堂号“三畏”出自《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怀有敬畏之心,既是人生态度,也是行为准则。陂下胡氏的启正堂,始建于明末,以纪念曾任监察御史的“察院公”。他在任上严饬法纪、功绩卓著,年老辞官回乡后热心公益,修族谱、修宗祠、筑长堤、置义学,尤为重视教育后人,特意为祠堂题写对联:“言易招尤对朋友少说几句,书能益智劝儿孙多读数行。”江背刘氏总祠复古堂,其“复古”之意在于颂祖德、循祖训,勉励族人遵守古制,奉公守法,读书好礼。这个“礼”字,是为人之道。

值夏胡氏于五代末年开基,自胡铨始,胡氏子孙多以“忠义”自勉,人丁日盛,成为庐陵望族。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胡铨,在去世前不久,用古律写下家训:“悲哉为儒者,力学不知疲。吾宗二百年,相承惟礼诗。资殿尊职隆,授官非由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但愿后世贤,努力勤撑持。把盏吸明月,披襟招凉飔。”这个“礼”,是传家之宝。

青原古村群落所强调的礼,乃各个宗族认定并世代相传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们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家训族规,虽表述语言有异,然而,万家烟火一家风,其精神内核如出一辙。在林立的宗祠里,家训族规总是那么醒目,那么精警动人。匡家村有简洁明了的家训十二则,而横坑村有全面、周详的《钱氏家训》。

通常,村庄都有它特别强调的建筑构件或装饰物,但在渼陂却是个例外。它的木雕、石刻、楹联、匾额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连檐头都镶满了花边似的彩绘、墨绘、诗词,里里外外的墙上随处可见语重心长的家训。这是一座被刻刀雕饰的村庄,一座为墨彩浸润的村庄,一座由文字镇守的村庄。

我多次造访渼陂,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它的长街和祠堂,而是文字。它们刻于木、书于墙,填充视野,灌注心田,几乎达到振聋发聩的地步。除了对诗书功名的痴情吟咏,大量文字充满传统道德的教训意味,富有为人处世的哲理,涉及修身之境界、持家之根本、处事之品行、交往之气量等等。

千年古樟荫护着千年古村,万家烟火映照着万众口碑。风光秀美的青原古村群落,既富有诗情,且满怀哲思。那光耀千古的英名,赋予其无与伦比的文化纪念意义;那袅袅飘升的青烟,象征着绵延不断的接续和传承。

我看得分明——青烟起处,是胡铨墓园、文天祥陵园,是敬祖祈福的现场,是心灵深处……

责任编辑:王玉梅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