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佐镒和他的唢呐
“唢呐是乡村的灵魂。日子欢喜也罢,悲伤也罢,只要是大型仪式,唢呐总是以最豪迈﹑最张扬﹑最出彩的“姿态”,撩起它洪亮的嗓门。

     

夏侯佐镒唢呐制作坊一角

     

夏侯佐镒(左)向作者展示自己制作的唢呐  

■华丽转身图/文

“唢呐是乡村的灵魂。日子欢喜也罢,悲伤也罢,只要是大型仪式,唢呐总是以最豪迈﹑最张扬﹑最出彩的“姿态”,撩起它洪亮的嗓门。它高亢嘹亮的音质,表达喜悦,它婉转低沉的音韵,诉说伤悲。它那富有变化的曲调,镌刻在岁月的长河里……

唢呐是原产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在七百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入中国。虽说是“舶来品”,但它那干净简约的模样,就像是吾乡吾土的正宗嫡传。

近两年,青原区文陂镇夏家村,夏侯佐镒的传统民间唢呐纯手工制作作坊在当地小有名气。周末,顶着高温,笔者一行走访他的唢呐制作。

唢呐,北方也叫“喇叭”,袖珍型唢呐还有一个别致而动听的名字,叫“海笛”。在一个锥形木管上开出八个音孔,这八个音孔的排列顺序是前面七个音孔后面一个音孔。分别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以控制音量。唢呐不仅是中国民间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我国各地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乐器。

唢呐因其发音高亢,刚中带柔,柔中有刚,音韵嘹亮,便于携带,深受民众喜欢,广泛应用在民间的“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的伴奏之中。民间的鼓乐班、秧歌会和地方曲艺的伴奏中,也越来越离不开唢呐。可以说,唢呐是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

夏侯佐镒,1960年出生,小学文化,是目前青原区为数不多制作维修唢呐的手工艺人。1989年,他跟着本村村民夏侯振均学习制作唢呐,那时候,他跟着师傅,只会制作唢呐竿。后来,结婚生子讨生活,他外出上海和广东沿海打工,中间中断了好多年。2016年,他因腰肌劳损辞工回家,还是念念不忘师傅传下来的这门技艺,试图捡起这门手艺,但又不知道有没有好销路。2017年,他开始小批量做唢呐,一年制作唢呐100多把,想不到,他制作的纯手工唢呐,音质好,质量佳,每把能卖到1000元左右。

说起他的唢呐传承谱系,夏侯佐镒如数家珍。他说,第一代师傅是泰和县的罗志绿;第二代师傅是青原区新圩镇城山村的张吉培;他师傅夏侯振均是第三代;他是第四代传人。目前,他弟弟夏侯佐铁也跟着他学做唢呐;儿子夏侯命彬大学本科毕业,在深圳一个电子厂做研发工程师,假期回来,也会帮他一起做。他态度坚决地说,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给儿子。

他家新房宽大的厅堂就是他的工作室。正对门口,摆放的一个简易的木柜上,分层摆放着制作完工的唢呐,旁边是用于制作唢呐的工具,大致目测了一下,剪刀,直尺,铁榔头,錾子,刨子,螺丝刀等,大概有几十种。夏侯师傅说,有些是他当年做木工和打铁时留下的,妻子在旁边说,家里的大部分家具都是他亲手打制的。

我顺手取下一把唢呐,想尽快弄清楚唢呐的结构和各个部位的作用。夏侯师傅在一旁耐心地讲解。原来,一把唢呐,由哨子、气盘、芯子、唢呐杆、唢呐碗等几部分组成。

哨子是发音器,也是唢呐吹奏的灵魂,整个唢呐的音质、音准、音色的优劣,哨子行使着三分之一的功能,小部件,大作用。

哨子一般是由芦苇制成,北方也有用小麦竿做成的。夏侯师傅说,他们文陂乡下称“哨子”为“叫子”,也颇为形象生动。一般在小满之前采集为好,那时的芦苇,软硬适度、纤维紧密、苇壁厚实、苇质有弹性,是制作哨子的最佳材质。

虽说现在网上也有“芦苇哨子”卖,可他还是坚持自己手工制作。我问起他制作“哨子”的难易程度,他说,制作哨子的苇竿都是自己去采集。选那些长势顺直,光滑而没有虫蛀的芦苇,苇管的内径在0.4到0.8毫米之间,苇竿上的竖丝一根根分布均匀的苇为最好。采回来,分成几小捆,放在通风口自然风干,然后把苇竿用温水浸湿,用剪刀剪出需要的长度,用刀子顺着芦苇竿的四周轻轻地刮,要刮得均匀滑溜,然后开始用铜丝缠出哨座,一圈一圈绕紧盘平。夏侯师傅把制作好的哨子放在一个塑料盒子里,用的时候就把它泡软。

就目前制作唢呐竿的材质,夏侯师傅一般会选用黑紫檀,其次是红木、黑梨木和酸枝木。在工具台靠墙的位置,是两大箱黑紫檀的毛胚。黑檀木属于名贵树种,耐腐蚀,硬度大,不变形,配得上唢呐高贵的“气质”和沉甸甸的分量。

其实,夏侯师傅能做出唢呐,不仅是有师承,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聪明和认真。他拿出两把四角刀(也是他用钢材亲手制作的,是把黑檀木钻出木孔后,慢慢打磨内壁的一种特制工具),还有一个金色球面的工具,他让我猜猜是什么制成的,我猜来猜去,也猜不出。原来,这是用废旧房门的“门把手”卸下来做工具,成了他制作“唢呐碗”内控的“专门量具”。

他的木柜子上,放着一个泛着铜绿的老唢呐,岁月的“包浆”簇拥着这把两百多年的“祖母级”唢呐。他说,保养得好,一把唢呐可以用上几百年。他现在制作的唢呐碗,也是仿照这个老唢呐的样式,在唢呐碗的上端和中间部位,镶有红铜作为装饰。他说,黄铜硬度大,红铜硬度小,用红铜包裹着,是为了增加唢呐的美感,一般选厚度在0.6毫米的铜片为宜。

拿起唢呐,夏侯师傅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刚学吹唢呐时,买的唢呐质量不好。那时候,新娘子是用自行车推着到婆家的,迎亲的乐队也是坐自行车,那时,乡村的土路高低不平,唢呐就放在自行车里,随着自行车的震动,唢呐竿就断成了两截。他差点气哭。更可怕的是,新娘子还没有到男方,还没有进祠堂拜堂成亲。怎么办?他就一人先骑着自行车飞快地跑回家,口干了也没时间吃点水,拿着另一把唢呐,飞快地跑到了迎接新娘的路上,吹着唢呐让新郎新娘进祠堂拜堂成亲。从那时起,他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做出坚固、美观、大方、音质好的唢呐。

夏侯师傅说,第一次做唢呐,他买了很多铜片做实验,那时候还没有太大把握,只有一遍一遍地锻打和调试。我看了一下他锻打唢呐碗的专用基座,一边已经磨出了凹痕。他说,有一个成语叫“千锤百炼”,自己制作唢呐碗,那可以称得上是“万锤千炼”。要把唢呐碗敲圆润,敲均匀,敲得美观大方,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了增加唢呐碗的强度,使其更加耐用,他还在唢呐碗的底部加上一圈钢丝,再把铜边翻卷过来,再一次敲平磨光。看着他手上得意的“匠心之作”,与其说他在做一把乐器,不如说是在用整个心思,孜孜以求地雕刻一件高雅的艺术品。他说,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爱好音乐的人也多起来了,尽管自己的唢呐供不应求,但“慢工出好活”,每一道工序,自己都要尽心尽力,劳神费力地去完成。

从夏侯师傅兴致勃勃的描述,我也听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的喜欢。他取出一个“哨子”,放在蓝边碗里浸泡片刻,顺手拿起他自己的专用唢呐,欢快地吹奏着。从《十送红军》到《浏阳河》,再到《北京的金山上》,声音明快而激扬。他这把“玉玺”级别的唢呐,从气门到芯子,就连通哨子的细签子,都是黑檀木的。他说,有人出到三千多元,他没有舍得卖,这把唢呐,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心爱之作,更是“镇店之宝”。

我问他会吹奏多少曲子,他谦虚地说二三十首,尤其红歌,是他最拿手的。吹完一曲,他指着旁边的一位男子说,这是他最好的朋友曾昭琅,今年七十岁,家住吉安县横江镇。今早四点半钟,夏侯师傅就骑着摩托车去接他,为的是让曾师傅给我们表演一曲。曾师傅说,唢呐是他对生活的一种表达和释怀,这辈子,离不开唢呐了。

他还说,家在赣江边,春夏秋冬,他都会对着江风吹奏。有时候,江边的鱼儿听着唢呐声,都会欢快地上蹿下跳。吹唢呐难在换气,跟唱歌一样,吸气时也会发一个低音,不仔细听,外行人听不出断了音律,这就是所谓的“换气”。吹唢呐也要“换气”,水平高的,“换气”游刃有余,一口气能吹将近一个小时。

曾师傅会吹喇叭,也会做唢呐。但是,他看到夏侯佐镒做出的唢呐,心服口服,甘拜下风。论制作唢呐,夏侯师傅技艺更精,论吹唢呐,曾昭琅师傅更胜一筹。

夏侯师傅说,网上买的唢呐,唢呐竿上的孔呈圆形,大多是用电钻子钻出来的。他制作的唢呐,唢呐孔是“鸭蛋型”的,里面大,外面小。别看这小小的孔洞,要经过钻孔﹑锉平﹑打磨等五道工序,这样做出的唢呐,音质好,这也是他自己的独创和发明。

2006年5月,唢呐制作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青原区文陂镇也正准备为夏侯佐镒的唢呐纯手工制作技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他作为这一工艺的传承人,有能力和义务把这一传统手艺发扬光大。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