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醉翁记(连载二)
2018-05-11 11:02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话用在你身上,也是合适的。你处在一个什么时代呢?我常想。你的生涯固然艰辛,坎坷很多,诋毁很多。但你的赞誉更多,你成就的功绩如煌煌日月,辉映千古。时至今日,读你的文章,依然让人如沐春风。

苏洵说,你的文章“纡余委备,往复百折”。清代魏禧也说,“欧文之妙,只是说而不说,说而又说,是以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如此深情婉转、风神奕奕的文笔,足以扫荡五代以来的骈体遗风,成为文士们学习模仿的样本。因此你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乍读之下,满以为你是个失意、颓废的醉客。其实那年你才三十九岁,你的酒量也并不大。只是你白发来得早,以醉写醒,如同你建船屋似作逍遥游,其实心在庙堂。

你的心思根本上和范仲淹一个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因为共同的视野和胸襟、德行与道义,你们才能走到一起,才共同致力于开创庆历新风。无它,弘扬道统,恢复儒学,得君行道,这是你们共同的主张。

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比,你的《醉翁亭记》,同样“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苏洵《上欧阳内翰书》),你天才式的落笔举重若轻、自然生动。这与王右军《兰亭序》这篇美文,有共通之美,所谓各美其美。王右军以乐写哀,笔致婉转,从“修禊事”、“曲水流觞”之欣悦,到盛事不常、死生攸关的激昂,可谓一叹三咏。你的醉翁之意,同样笔墨酣畅、沉静娴雅。如果说《兰亭序》是一袭修竹起舞于月下,你的《醉翁亭记》则如光影婆娑的夕光映在一池睡莲。相比右军,他得韵致,你得风神。

够得上第一流大师的人物,总是具有开风气之先的视野和抱负。当年你十七岁初尝科场失败,不得不学做骈体文,以对付考试,一年之间,连登监元、解元、省元,虽最后殿试屈居第十四名。你决意一改晚唐以来西昆体遗风,从骨力到风神,将宋代以降的散文,引导到豪迈沉雄、格高境阔、流畅婉转、生动自然的路子上。你对散文的贡献,历史上没有第二人能超得过。唐宋八家,除了韩柳外,其他五家皆师于你门下。对此,你的门生苏轼不无感慨地说,“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六一居士集序》)。

当年,你的江西老乡、十四岁以神童取得进士出身的“太平宰相”晏殊,慧眼识珠,主持礼部考试时,对你这个“目眊瘦弱少年”大加赞许———那年试题是《司空掌舆地图赋》。你细读之下,感到疑惑,因为周代和汉代均设有司空一职,根据汉代郑玄笺注,汉代司空掌管舆地之图,而周代司空不仅仅掌管舆地之图,那么考题究竟是应该赋汉代还是周代司空呢?正当晏殊为学子上前问题不得要领之际,目见一“目眊瘦弱少年”来到帘前,请教之后,晏翁说,今天这个考场中,只有你真正看懂了题目。我出题就是希望大家能从细微处发现问题,这才不算枉读书。

无独有偶。嘉佑二年,你受命主持礼部贡举事。经过多年努力,骈俪雕琢的西昆体已经消歇。利用科举实现你的文学主张,是多年的夙愿。那年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位考生仅用六百余字便简洁生动地论述了以仁治国的思想。这篇文章被你垂青,本想题为第一名,但你转而一想,这么出色的文章恐怕只有弟子曾巩能写出。这时你举笔的手犹豫了。你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将德行放在首位,为避免徇私舞弊之嫌,忍痛割爱将该卷列为第二名。结果,揭榜之日你才知道,此文出自眉山苏轼之手。就这样,本来当年的状元落为了榜眼。

金榜题名之后,主考官与新进士之间便有了师生的名分和情谊。苏轼向你呈递了《谢欧阳内翰书》,你阅后,赞不绝口,“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与梅圣俞》)。和儿子们谈及苏轼文章,说,切记,三十年后世上人不会再说道我了———你预言,未来的文坛属于苏轼!

那日,在父亲苏洵带领下,苏氏兄弟(苏辙同中进士)到府上拜访你。你问苏轼,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说,远古尧帝时,皋陶作为司法官,三次要杀一个犯人,三次被尧帝赦免的典故,出自哪本书?苏轼说,在《三国志·孔融传》中。苏氏父子走后,你当即取书细读,却没有发现这个典故。下次见到苏轼,你又问苏轼。苏轼说,当年曹操灭袁绍,将袁绍儿子美貌的妻子赏给自己儿子曹丕。孔融对此不满。说,当年武王伐纣,将商纣王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忙问是哪本书上看到的。孔融说,并无根据,只是以今日的事情推测古代的情况,想当然罢了。所以,我以尧帝的仁厚和皋陶执法之严来推测,也是想当然的。

你一听乐了。逢人便说,此人会读书,日后文章当独步天下。

那年主持科考,你一举网罗了苏轼、苏辙、曾巩、吕惠卿、程颢、张载等杰出人才。加上执弟子礼的苏洵、王安石等。嘉佑时期,全国几乎所有的文坛精英都聚集在你门下,一时之间,“宋六家”并峙文坛,开创出北宋文学的高峰。崭露头角的人才,无不得到你的积极褒扬和大力提携。作为文坛领袖的你,也得到他们极高的拥戴。你超然豁达的气节和逆境中坚韧超拔的精神,影响致远。于是,“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敢谏为忠”(苏轼《六一居士集叙》)。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