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民生> >正文
乡村振兴 久久为功———今年1号文件《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解读
2018-05-08 10:57 来源: 中国吉安网—庐陵新刊

井冈山市大陇镇大陇村案山组的陇上行度假村有个城里一样的咖啡屋

井冈山市大陇镇大陇村案山组的陇上行度假村有个城里一样的咖啡屋

5月4日,我市印发了今年的1号文件《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了美好蓝图,期待的是全市上下齐心同德将其化作生动现实。

这个重量级的1号文件共分10个部分,内容洋洋洒洒、琳琅满目,记者撷取一些表达着重大民生关切的片段予以解读。实现目标任务分三个阶段

市委1号文件中提到,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历史方位,咬定目标、坚定信心,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切实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文件提出目标任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现代农业发展稳步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在82亿斤以上,六大富民产业和地方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基本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清、净、整洁”“精、细、秀美”的目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乡风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生态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7%以上,森林质量稳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记者点评:其实,“1号文件”原本特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三农”主题的“1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2004年至2018年,又连续15年发布关注“三农”的“1号文件”。“1号文件”业已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三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我们吉安这个农业大市来说,更是重中之重。这一次的“乡村振兴战略”,记者认为提出的目标任务非常“接地气”,很扎实。乍看一眼,就能清晰地了解到发展蓝图的大概,这里边体现的是市委市政府对“三农”的深入调研、深刻认识和深远规划。

发展质量要上去农业现代化得加紧

文件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得牢牢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

具体做法:

1.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物质基础。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39.25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550.11万亩。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8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7万亩,到2020年完成132.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2.坚定不移发展六大富民产业。2018年,新增六大富民产业面积40万亩,其中井冈蜜柚6万亩。到2020年,全市实现井冈蜜柚60万亩、绿色水稻100万亩、茶叶50万亩(其中有机茶叶24万亩)、绿色蔬菜50万亩(其中有机蔬菜12万亩)、特色竹木154万亩、特色药材30万亩,六大富民产业总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3.大力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到2020年六大富民产业都建立起相应的地方标准体系。

4.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继续巩固与台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现代农业招商成果,加速培育一批经营特色鲜明、产业导向突出、服务管理规范的现代农业项目。

5.加快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按照“四区四型”一体的发展模式,突出示范带动,培育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品牌建设,加快推进“1+13”示范园区创新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力争到2020年,10个园区总产值过亿元。

6.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组织六大富民产业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分工协作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记者点评:关于产业,记者看到的是,文件首先在于保粮(保耕地),然后是富民(六大富民产业),接下来是生态(质效、有机、品牌和监管等)、招商引资(开放型农业)、梯度融合(“四区四型”)、联体衔接(各种“+”)等,可谓思路笃实、对症下药,着眼特色、非常实用,含金量高、操作性强。

生态保护和建设是重点 美丽乡村更宜居

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文件指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1.推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农旅结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采摘农业等,每个县(市、区)每年打造2个以上达到AA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标准的美丽乡村精品点。2018年实施4065个美丽乡村村点建设,实现全市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2.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认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强化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2018年起全域开展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2020年全市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

3.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到2020年所有25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2020年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全面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完善农村安全住房保障体系,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工作,实现“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4.深入推进农村生态建养。大力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重点打造毛竹、香精香料、木本饲料、健康养生等一批林业特色产业基地。探索生态公益林“以效益论补偿”新机制,建立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市场化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记者点评:作为文件的第三部分,紧接着就谈到“生态”二字,这是与历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的,更符合“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思维逻辑。生态破坏了,“美”从何谈起?“美”很难做到,“三农”工作就会做不好。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前提 如期脱贫要确保

文件指出,要按照“精准、落实、可持续”要求,深化落实“三个到位、志智双扶、两表公开、两表认定”,实施脱贫提升长效工程,推进2018-2020三年减贫规划和巩固提升计划。

1.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五大工程”。实施产业扶贫全覆盖工程。推广“产业扶贫信贷通”,实施贫困村光伏扩面工程,到2018年底,力争所有贫困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支持遂川县开展生态扶贫试验区建设。

实施教育扶贫再对接工程。确保所有贫困学生享受教育扶贫政策,防止因贫辍学、因学返贫。到2020年,全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万人。

实施贫困村村庄整治再推进工程。聚焦路、水、电等短板问题,进一步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未退出的92个贫困村优先纳入2018年美丽乡村建设点,实现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确保达到退出标准。到2020年,完成贫困地区窄路面拓宽104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电网改造全面完成,贫困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2.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攻坚。把罗霄山片区、深度贫困村和深度贫困人口作为攻坚重点,在政策、项目、资金、人力等要素上倾斜投入。全面梳理罗霄山片区2016-2020年规划项目,加快对接落地。

3.推进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对已摘帽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继续保持政策不变、投入不减、队伍不撤、标准不降、劲头不松,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4.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强化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强化各部门扶贫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压实干部帮扶责任,推行痕迹管理,找准帮扶抓手,落实帮扶事项,提升帮扶成效。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专项治理。

记者点评:“农民富”是大家富。那么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之前提。脱贫攻坚战不仅要打赢,而且要打好。我市在这个战役上取得了很好的阶段性胜利,但面临的工作压力仍然十分巨大。没有脱贫摘帽的要不甘人后、积极跟上,已经率先脱贫的要努力巩固成果,并带领广大老百姓创业致富奔小康,这还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精神文明要跟上 新风尚也是一种大建设

文件认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持续推动讲好红色故事进农村活动,以红色文化教育基层党员干部,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着力培育一批农村志愿服务组织,推动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用1-2年的时间,在全市所有乡镇建立志愿服务站,所有行政村建立志愿服务队。

2.传承优秀庐陵文化。深入挖掘传承“追求一流、坚守气节”的庐陵传统文化精髓和“放眼天下、崇文重教、传扬家风、团结拼搏、忠义报国”的庐陵文化行为特质,开展好庐陵好家风系列评选活动,以好家风支撑农村社会好风气。

3.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覆盖,推进农家书屋网络数字化建设。

4.大力倡导乡村移风易俗。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进一步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实现全市村(居)全覆盖。到2020年,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占比达到50%以上。

记者点评:物质的富裕并非真正的富裕,传统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乡绅治理的社会,其中有利有弊。如何扬长避短建设新农村?我们有井冈山精神和庐陵文化,有民风淳朴、民心勤进、民力向学的良好基础或者资源,新风尚要建立起来也不会是难事。

乡村治理成体系善治水平要提升

文件指出,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实施乡村治理创新工程。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强村党组织班子建设,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改善村党组织工作条件,落实各项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力度。

2.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探索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带动农村自治组织、群众组织、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积极推行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

3.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司法建设,推进覆盖乡村的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2018年底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实现全覆盖,2020年底全面建成村居(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

4.实施乡村德治工程。在全市所有行政村设立“身边好人榜”,大力宣传和弘扬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形成全社会崇尚、学习、争做吉安好人的良好氛围。

5.开展平安乡村建设。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不断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健全乡村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重点推进乡镇综治中心视联网建设,2018年实现乡镇视联网全覆盖。

记者点评:新时代的乡村治理,理应是法治和德治之下的自治,当然,基层党组织这个堡垒绝不能垮。很高兴看到落实村干部的相关“福利”,以及“新乡贤”等字眼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讲,这解决了农村“带头大哥”的后顾之忧。

全社会齐努力 要让振兴有人才支撑

文件对“人才”这个关乎乡村振兴支撑的大问题也有细致“安排”,指出要把开发利用乡土人才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

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构建“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围绕全市六大富民产业发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使用、遴选、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

2.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每年新增700名学员,到2020年累计招收7500名学员,其中毕业学员5000名。

进一步健全“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使用机制,大量选送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创业人等,进入工程培养体系,提升培养质量,到2020年实现平均每个行政村有4名左右“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3.引导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农村。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围绕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修复等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科技创新。

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4.引导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大力引导各地成立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各类人才通过各种方式回馈故里。到2020年,实现县级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全覆盖”,全市一半以上乡镇成立新农村建设促进分会。

记者点评:“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绝非调侃之语。如何让各类人才扎向农村、如何让农村人才脱颖而出、如何让人才带动更多的人才雁阵效应?这无疑是“三农”的能力、活力以及生命力之所在。

改革要全面深化 内生动力才能更好激活

文件指出,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

1.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在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逐步放活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盘活农村土地资产。

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房地一体的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善盘活利用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稳妥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严禁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禁城里人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等。

3.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清资产、定成员、量股份、创实体、建机制”的思路,继续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18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经清产核资后确认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方式,支持农村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到2020年,基本消除年经营性收益2万元以下的“空壳村”,村集体年经营性收益超过5万元的村达到全市总数的80%以上。

5.稳步推进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大力支持列入省级试点范围的遂川县雩田镇、安福县洲湖镇、永丰县藤田镇实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在扩权强镇试点镇中优先选择水平较高、潜力较大,城镇规模较大、人口吸纳能力强、内生动力强的建制镇按照经济发达镇的标准进行培育。在经济发达镇和全市经济强镇中逐步推广扩权强镇试点有关做法经验。

记者点评:改革要的就是除旧布新,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胆尝试、大胆破立、大胆创新,敢于面对困难、直面纠错、回应质疑,这对较为复杂繁重的“三农”工作而言十分重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如此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资金投资渠道要拓宽 投入保障是根本

文件认为,要进一步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1.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市县财政要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加大向“三农”倾斜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加强资金绩效管理,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统筹整合的长效机制。

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金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调剂,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集聚。建立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对实施乡村战略的服务和支持,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向“三农”倾斜。

记者点评:乡村振兴,没有“钱”也一样是万万不能的。“输血”“献血”是为了更好的“造血”。政策扶持、投融资机制各种创新、社会各界多渠道筹集等等,总之是要全社会对乡村振兴“高看一眼”,如此“三农”才有希望,毕竟底子薄啊。党的领导要加强组织保证是利器

1.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优先考虑干部配备,优先满足要素配置,优先保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公共服务。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各级书记共抓乡村振兴。

2.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三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主要途径,注重选派精通、热爱“三农”工作的干部进市、县、乡党政领导班子。

3.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着眼城乡融合、一体规划、多规合一,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组织编制乡村振兴规划。

由市发改委牵头制定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分别明确至2020年、2022年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科学有序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财政资金分配、重大项目安排等真正向农业农村倾斜。

记者点评:党管农村工作,一个是要“管起来”,担当实干、马上就办;一个是要“管得好”,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有这个能力和水平;再一个是要“管长远”,要有谋划、有计划、有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报记者龙玉然文/图

责任编辑:龙翔明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