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吉水古城墙考析
2018-04-27 09:3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千百年来,吉水古城墙历经风雨,屡遭兵燹,依然屹立于赣江之畔。它集防洪减灾、军事防御和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承载着历代吉水人的记忆,早已成为该县最美丽的地标之一。2018年3月,古城墙被列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吉水古城墙始建于何时呢?其准确时间已无法考证。据《吉水解氏族谱》载:“值黄巢乱,公(解世隆)筑垒吉阳场御,建四门,设四馆以延宾客。”解世隆出生于公元856年,曾任吉阳场主官,故雍正《江西通志》中有“解世隆始筑城”的记载。另据道光《吉水县志》卷4载:“南唐保太八年(960),城吉水,高六尺,周四里,设四门。”由此可知,吉水古城墙始建于唐朝后期,具体年份不详。

细读光绪《吉水县志·城池》卷11,可大致了解古城墙的兴废历史。因赣江、乌江汇合于县城,城南、城西地势稍低,“积久水啮,闾殚为河,邑居弗宁。每惊涛拍天,孤城衙斋,懔懔栗栗,若坠若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城墙一直兼有防洪的功能,故历代先人均十分重视对它的修建。据县志所载,自南唐保大八年至清咸丰元年的892年间,古城墙有记载的修建共有17次。此外,清乾隆年间也有3次大修,知县米嘉绩、朱廷基、彭淑分别为之作记。如乾隆十七年(1752),乌江畔南门堤因被洪水冲溃,“南门之外,庐舍田园鳞次栉比者且里许,而今胥为鱼矣”。那次修堤,大量采用长方形青石块垒砌,大大增强南门堤的抗洪能力。

从明正德年初(1506)开始,吉水城墙始设拱门5座:东门称文明门;南门称文沙门;西门称文峰门;北门称文江门;因东门与北门相距较远,于是在县城东北角另建文昌门,俗名泮东门、小东门。五座城门的名字中均有“文”字,蕴含着历代吉水人“崇文重儒、笃志教化”的内在特质。东门、南门、西门每门之间相距约800米;而西门、北门、小东门、东门每门之间相距约1800米。值得一提的是,吉水古城的外形呈南北带状,其西侧是以乌江、赣江为天然屏障,而东侧即东门———小东门———北门之间曾特意开挖护城河,长约4里,宽5米,深3.3米,“将西岸挖出沙土,即填靠东高岸下现在低洼处所;南岸挖之土,亦即帮填北岸成潭及顶溜之土岸,以此益彼,工不费而两有禆也”,能有效阻挡敌人对吉水城的侵犯,可惜今已无存。

从天启二年(1622)开始,东门瓮城上方悬挂着“阳德敷生”匾额,寓指紫气东来,阳气滋生城内万物;南门瓮城上方悬挂着“恩泽流谦”匾额,寓指君王恩赐普惠,县民极其谦抑;西门瓮城上方悬挂着“金城砥柱”匾额,寓指西瓮城犹如支撑危局之砥柱,能使县城固若金汤;北门瓮城上方悬挂着“拱极朝宗”匾额,既寓指乌江汇入赣江,又寓指吉水民心对朝廷的归顺。这4块匾额的用词均蕴含着典故或出处。因小东门没有建筑月城,故没有匾额。

翻检地方史料得知,吉水古城墙曾多次遭拆毁。2013年6月,吉水县审时度势,以路堤结合工程的形式,重新修葺南门至小江口的古城墙,并在原址修复西瓮城和南瓮城,总长约900米,高5.5米,宽4.6米,集防洪、休闲、古建于一体,是为当今吉水的一大名胜。

自古以来,吉水古城墙以独特的魅力,引得许多达官文人争相题诗撰文。如吉水乡贤熊直曾撰作《青湖游集序》,名士邹元标曾撰作《徐公堤记》,状元刘同升曾撰作《日月湖记》等。这些诗文,对吉水古城墙的四周景色、所涉及的人和事均充满着赞美之情。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