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明周刊> >正文
公益路上夕阳美 ———记全国“志愿服务典型团队”吉州区广场社区艺术团的公益演出之路
2018-04-25 09:4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7

广场社区艺术团排练场景

8

广场社区艺术团在广场演出

9

艺术团成员在庆元旦联欢晚会上表演。

10

今年3月,演员在广场表演。

□本报记者刘丽萍文/图

坚守在心,年龄从来不是束缚行为的枷锁。

在吉州区习溪桥街道有一群退休老年人,他们定期聚集在一起,不计报酬,目的很纯粹,只为一件事情———公益演出。6年来,他们进行了公益演出450余场,创作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100余个,并先后获评“江西省先进社会组织”、吉安市“群众文化示范点”、吉安市“五星级群众文化团体”,以及日前刚刚荣获的2018年由文化部颁发的“志愿服务典型团队”光荣称号。

他们就是广场社区艺术团。

台上一分钟 台下六年功

4月19日晚,市中心城区人民广场,声声二胡一声紧似一声,忽如高山流水叮咚作响,又如飞鸟入林欢呼雀跃。再仔细听,二胡声中夹杂着三弦的铿锵有力,每个音符都迸发着一股向上的力量……原来,这是吉州区习溪桥街道广场社区艺术团在进行公益演出,周围的观众频频拍手叫好。据悉,市中心城区人民广场是广场社区艺术团的主阵地,六年来,每周二、四、六的晚上7点,他们都会在此演出。

吉州区习溪桥街道广场社区艺术团成立于2011年10月,是由广大居民自发组织,自筹资金,自带器材,经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间文艺团体。现有成员45人,皆来自于社区退休老人,年龄最大的达78岁,最小的51岁,平均年龄55岁。

艺术团编导兼剧本创作人员曾海宝今年76岁,曾在部队积累了多年创作经验的他当时想着,要是把这些退休居民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艺术团,为老百姓表演一些接地气的节目,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想法,衍生一个行为。

曾海宝系中国电信的退休职工,他向单位申请了活动场地后,便组织有艺术特长的社区退休居民聚集在一起,开始公益演出之路。“刚开始,每周二、五进行排练演出,人数只有20人,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曾海宝说。

时间如沙漏,流逝得飞快。艺术团也在逐渐成长。在一次次的全新演绎,一次次精心打磨后,这群由退休老人组成的艺术团走进了群众的视野,慢慢获得了群众的认可。“他们的节目很接地气,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我们老年人很喜欢听。”一位艺术团的忠实粉丝说。老年人精神生活贫瘠,看着这群活力四射的老年人,作为同龄人在他们身上汲取了向上的力量。

节目贴近生活 百姓喜闻乐见

近日,记者来到广场社区艺术团的活动室看到,一面面锦旗悬挂在墙壁上,一枚枚奖章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淡淡的光芒。“这些锦旗是观众自发送的。”艺术团团长吴曼如说。

广场社区艺术团的宗旨和原则是:坚持公益,无偿劳动,不收取老百姓的一分钱。有时候,观众自愿提出捐款,都被一一谢绝。“我们的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老年人的生活不容易,我们坚决不收。”团长吴曼如说。

虽不接受捐款,但观众一点一滴地举动却温暖着每一个表演者的心。“每次演出完,观众自发送水,帮忙搬凳子,甚至乎,有些观众还帮着艺术团做架子鼓”,团长吴曼如说,群众的认可和肯定,是她们坚持公益演出六年的原动力。

“记得那时一个70多岁的老人,令我感动”,据编导曾海宝回忆道,他每次拄着一根拐棍看演出。从拐棍可知,这位老人的身体不好。为此,艺术团的工作人员看这位老人腿脚不便,便会给他提供一张小椅子。一来二往,拄着拐棍的老人成了艺术团的铁杆粉丝。而艺术团的工作人员每次演出,不管他来,还是不来,那把椅子总为他留着。

“有一次,老人要给艺术团捐款200元,我们谢绝了。后来,我听别人说,他的生活状况并不是很好,这200元,我们没收,但这份心意,我们却感受到了。”曾海宝说。

就这样,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存在两者之间,一直持续至今。来自群众,服务群众;来自社会,服务社会,这是演员和观众关系和谐的基础。曾海宝认为,艺术团之所以受观众的欢迎最关键的是节目接地气,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演出的形式传递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众人划桨开船 团结一心向前

不计报酬,免费演出,这样一条公益之路,广场社区艺术团走了6年。从当初的20人到现在45人,从当初零乱分散,到现在的整齐有序,广场社区艺术团经过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

这一步步的成长,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奉献。他们没有报酬,却比有报酬还吃苦卖力。

艺术团团长吴曼如家务活较多,她每天就如陀螺般围着家庭和艺术团旋转。曾海宝向记者描述,记得那是2017年11月的一个上午,吴曼如骑着一辆电动车赶往艺术团活动室排练,不料,在赶来的路上与一辆小轿车相撞,造成小腿骨裂。那时候,即使在家休养,她对艺术团的事情仍然念念不忘,常常拄着一根拐杖到广场观看同伴们表演。“既然当了这个团长,我就有责任和义务把事情做好。”在吴曼如的观念里,这种付出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

同样的,在艺术团中,一名任劳任怨的后勤团长弥足珍贵。这位后勤团长,名叫胡仁仲,今年63岁。每次演出前,他提前到活动室搬运器材。结束后,他又再一次把器材搬回。别人演出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他要工作三小时,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就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了6年多。“尤其是夏天的时候,看到大家搬运器材,常常是衣服湿透好几身。”团长吴曼如说。

然而,这位任劳任怨的后勤团长还是学习楷模。胡仁仲刚进艺术团时,是一位零基础的外行。“因为我太太喜欢音乐,我就跟着一块来玩玩,没想到,这一玩,还迷上了。”胡仁仲笑着说。

一玩,居然玩出了兴趣。胡仁仲接触艺术团后,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没想到,几年下来,居然唱、跳、弹样样拿得起。“刚开始,他唱一首歌都没勇气,你看现在的他在舞台上可绝不含糊呀。”一位成员说,后勤团长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年龄从来就不能成为限制行为的借口。

一个故事,就是一种温暖。一种温暖,就是一种光明。发生在成员间的温暖故事,一桩桩,一件件,慢慢地将这群人拧成了一股绳,只为慢慢地、稳稳地走着,走着……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