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深浅话阅读
闭上眼睛,放飞想象,未来的阅读,可能会是怎么样的?VR全息投影三维全感阅读?纸张消亡,数字当道?也许,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将远超你我的想象。

闭上眼睛,放飞想象,未来的阅读,可能会是怎么样的?VR全息投影三维全感阅读?纸张消亡,数字当道?也许,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将远超你我的想象。

从甲骨、青铜、竹简、丝绸到书本,阅读的媒介在不断走向便捷。数字化新媒体阅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疑也将成为未来阅读的主流。

但其实,对于阅读,实质性的改变并未发生。因为变化,主要发生在形而下的技与器的层面———阅读媒介上。而阅读方式,体现个体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的读书之道,选择的权利依然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读书之道,关涉思想和心灵,具有个体化的特征。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就有看书与读书之别———“看书则攻城掠地,读书则深沟坚垒”。军事家以战争喻读书,将读书之道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是因为他认识到,读书之道关系到一个人精神生命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

因此,未来的阅读,关注的重点大概应该不在媒介,而在阅读方式,也即读书之道吧。正如《大问题》中所说,“我们虽然也大谈特谈‘未来震撼’和‘大趋势’,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生活中的巨变其实只是强调的改变罢了,有些时候还表现在经过改良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所带来的并不怎么实用的好处。如果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对计算机、电视和互联网大肆渲染,那么我们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那些真正变化呢?”

阅读方式才是“大问题”,读书之道的高下,对个体来说,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可以是福音,也许是诅咒。《圣经》里有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一同夺去。”也就是说,数字化阅读会加剧马太效应,使强者愈强,弱者越弱。

因为数字化技术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深谙读书之道者,如虎添翼,如遇神助;而未能掌握正确阅读方式的人,终将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随波逐流,困顿其中。

这并非危言耸听。

如果说阅读媒介的变化给阅读方式带来了影响,我想,首先在于数字化为“浅阅读”的遍地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浅阅读”指的是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以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方式,具有快餐式、跳跃性和碎片化为特征。有人认为媒体平台提供的碎片化阅读的内容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是要“获取关注,攫取流量”,会“令你变得越来越愚蠢”。目前人们对于碎片化阅读的批评也呈泛滥之势。也许全面否定碎片化的“浅阅读”还是有失偏颇。与“浅阅读”相对的是“深沟坚垒”式的“深阅读”。“浅阅读”和“深阅读”作为不同的阅读方式,二者各有所长,本无优劣之分。

“浅阅读”长于快速、多元化地获取信息,类似于“攻城掠地”;“深阅读”对于提高思维深度,增强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日本神经生理学家高木贞敬对此深有研究,他在《读书与大脑生理》中提出读书是锻炼大脑的首选途径。他所说的“读书”,包括阅读经过千百年考验的古典,也即我们所说的“深阅读”。

问题在于,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使阅读成为一个有生命、会成长的有机体,才是真正的读书之道,形成高下之别。如果没有“深阅读”作为基础,单纯的“浅阅读”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采摘汲引之劳,而莹涸劳枯无常。终日碌碌,劳而无所得。尤其是未来数字化手段的普及,将使我们随时随地置身于信息的海洋,各类资源触手可及。这样,无所依附的碎片化的“浅阅读”不但不能发挥它的长处,更可怕的是,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信息大潮牵引挟裹着随波逐流,从而迷失自我。这对个体创造力的发展造成的戕害,无异于温水煮青蛙,人们沉迷于“浅阅读”的快意,致命而不自觉。

这样,数字化的科技创新带来的福音对于过度“浅阅读”的受害者来说,无疑将变成致命的诅咒。

打破诅咒的力量来自哪里?

人类终究是自己命运的主人。选择之一,在于优化阅读方式———个体要努力在“深阅读”和“浅阅读”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读书之道。通过“深阅读”打基础、拓深度,建构符合个体特点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筑造自己的城堡,“深沟坚垒”,夯实自我立足之地。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浅阅读”的长处,设定边界、伸出触角,有选择地吸收与自己的系统知识相关联的最新资讯,做到浅而不薄,为知识的堡垒添砖加瓦。这样,在知识的储备上,我们便能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拓展。

这样,不管未来阅读的媒介如何风云变幻,科技,都能给我们带来福音,而非诅咒。这样,阅读,在科技的助力下,将带给我们自由,使我们走得更远,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而不是被困于自己织就的信息之网,作茧自缚。这样,我们就能成为积极阅读的主人,而不是被动阅读的奴隶。

在这一点上,曾国藩似有先见之明。有些书需要读,有些书不妨看。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