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朗山书院,遗落的明珠
2018-04-08 09:06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朗山书院内景      

去年秋,穿过金色的稻田,路过一片茂盛的芦草,一栋三进的古院落出现在眼前。四周一片寂静,连书院门前都长了些青草,看来平常极少有人探访。门上有铁将军镇守,一时无法入内。趁着同来的本地向导孙老师打电话找人开门的空当,我绕着书院外围走了走。

书院坐落在吉水县金滩镇栗头村一角,离村子中心有些远,书院的前面是一片空阔的稻田,右边与村子相连的空地上长满了芦草,左边是片林子,散乱地长着些不知名的杂树,有一条小路通向不远处的七星古塔,据说是个风水塔。一圈走下来感觉朗山书院就像是藏在深闺中的小家碧玉,遗世独立。

朗山书院所在的栗头村其实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建村近千年,地处赣中吉泰盆地腹部丘陵地带,既无高山大川,又无关隘驿站。古时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之处,如今也没有像附近的燕坊村和双元村一样做旅游开发,所以毫不起眼。全村曾姓一族,别无它姓。据《吉水栗头村曾氏族谱》记载,曾氏开基祖德兴公,由永丰新陂迁居吉水栗头,屋接巷连,聚集一处。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任凭天下乱,栗头无担忧”,所以村里的建筑、文物古迹保存完好,没有遭受兵燹,曾氏家族世世代代得以在此安居乐业,繁荣昌盛。

清道光年间,栗头村的曾氏家族按男丁多寡募集资金,聘请高士相中了村子东边这处安静的所在,挑选能工巧匠费时费力建成了朗山书院。

一会儿,栗头村主任曾大哥骑着摩托车过来了,说书院乏人管理,钥匙一时找不着,带来了绞铁丝的老虎钳。曾大哥四十岁左右,一看就是个能干的汉子,三下两下就打开了书院的大门,我们终于得见朗山书院的真颜。

书院是栋砖木结构的建筑,青砖磨缝,硬山顶,朝天式防火墙,一门两进,三开间,穿斗式木构架。进深34.5米,面宽15米,面积517.5平方米。正面为庑廊式结构,门楣正上横墨楷书“朗山书院”四字。前厅顶上方有一彩绘覆斗式藻井,饰花鸟虫草,人物山水等图案,绘画工艺精湛,人物栩栩如生。两侧有骑楼,上下两层,且用木板隔成若干间书房。中间设天井,将头进与二进用隔扇隔开;后进厅堂正上方也有一覆斗式藻井,饰描金凤穿牡丹、蝙蝠、竹梅图案,四角镶刻花饰,工艺精湛;宝壁后为阶梯式神龛,为栗头村曾氏家族存放祖宗牌位所用。整座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是个兼书院、祠堂两用的典型古建筑。

书院主体保存完好,但木质构件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天井周边也是绿草肆意生长。据曾大哥介绍,书院2005年被吉水县人民政府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也曾在前些年投入了一定资金进行维护,但古建筑维护成本特别高,政府的投入还是严重不足,村里也无力贴补,目前只能这样维持着。

站在寂静的书院里,有一刹那,我好像穿越了,耳边仿佛听见着青布长衫的书院先生用戒尺敲击桌面的声音、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护院小狗欢快的脚步声、外面林间鸟儿的和鸣……

俯下身来,双目所及杂草繁茂、青苔满地,书院先生、莘莘学子、朗朗书声、厚厚藏书俱已随历史的车轮走得很远很远……只留下这空寂的古宅继续接受风霜雨雪的考验,任凭烈日狂风雷电在她沧桑脸上刻下年轮,褪下绝美的容颜。

时针指向中午一点,曾大哥与孙老师都还没有吃午饭,我们不好意思打扰太久,只好匆匆告别。临上车,心里还有些不舍,站在村头回望远处的书院,目光越过金黄色的稻田,只见朗山书院在秋天的阳光照耀下、在蓝天的映衬下散发出静美的光泽,自有一股沉静的力量。

其实,朗山书院并没在我们的庐陵书院拍摄目录里,机缘巧合,让我们意外地走近了她。她不算是保存最完好的,但也算得上保存得比较好的。相比那些只剩下断垣残址的书院,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应该算是我们为学校书院研究拾起了一颗遗落的明珠吧。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