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民生> >正文
采挖难度大 泰和“南方人参”仅在当地走俏 谋求更广阔市场“
2018-03-29 09:13 来源: 中国江西网

原标题:采挖难度大 泰和“南方人参”仅在当地走俏 谋求更广阔市场“ 竹篙薯之乡”谋求走向更广阔市场

 

“竹篙薯之乡”谋求走向更广阔市场

初春时节,记者跟随泰和县万和镇高樟村村民孙明华下地挖竹篙薯。只见他娴熟地用铲子以阶梯状挖出逾1米深的土沟,然后用类似梭标的农具顺着沟壁自上而下,剥出竹篙薯,再小心翼翼地提拽,一根裹着泥土色外皮,长有细细根须的竹篙薯便成为囊中之物了。

垂直生长于土层逾1米深,形如竹篙,每根重达300克至500克左右,长相类似淮山药的竹篙薯系泰和县特产。竹篙薯需生长10个月才能采挖,其营养丰富,有“南方人参”之称,去年8月“泰和竹篙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

然而,在“南方人参·竹篙薯之乡”万和镇农民种植竹篙薯的热情却悄然减退。近几年,全镇竹篙薯种植面积由高峰期的5000余亩锐减至近2000亩,全县总面积不足3000亩,当地政府急谋对策,扩大销路,擦亮“南方人参·竹篙薯之乡”的品牌。

据相关史料记载,泰和县万和、塘洲、沿溪3个乡镇地处赣江两岸冲积平原,土质松软肥沃。明代弘治年间,滩涂随处可见长出的野生山药,经500年的选种、培育过程,演化成如今的竹篙薯。自古以来,该县就有“不吃竹篙薯不过年”的习俗,对外出工作、生活的泰和籍人士来说,竹篙薯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文化。

高樟村村支书、万和镇竹篙薯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罗许祥向记者介绍,当前,高樟村系全县种植面积最大村,达到1300余亩,占全镇近一半面积。可喜的是,早在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合作社注册的“曙标”荣获江西省著名商标。2016年12月,合作社带着50公斤竹篙薯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这是合作社首次走向省外,尝试性吆喝“南方人参”,以高于当时市场行情一倍的价格,每公斤32元销售,被抢购一空。遗憾的是,合作社未趁热打铁在南京建立销售渠道,致使竹篙薯还未走出原产地。

万和镇镇长刘赋梗分析,竹篙薯难以走出原产地,受了传统种植技术较难及劳力强度较大、价格未有明显优势等因素影响。数年前,镇政府曾引导种植户改变传统种植方式,采用机械化种植、采挖,以节省劳力成本,扩大种植面积。然而,这些举措却带来了竹篙薯频遭折断或表皮破损,不利于存放及销售的问题。更为困惑的是,竹篙薯长逾1米,且脆嫩易折断,包装和运输难度较大。近几年,有的种植大户曾尝试将竹篙薯折断并削皮,真空包装通过电商销售,但销量不尽如人意。多数消费者认为,如此包装的竹篙薯失去了原味。

刘赋梗表示,当今,生长期达10个月的绿色农产品已少之又少,地方政府仍看好竹篙薯发展前景。目前,镇里已提前部署,计划在冬季竹篙薯采收期,引导并组织合作社参加北、上、广等大城市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大势吆喝“南方人参”,并结合市场需求建立销售渠道,确保从产地直接保持竹篙薯原貌运往这些大城市销售,后期再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努力恢复“南方人参·竹篙薯之乡”万亩工程。

记者童梦宁

邮箱:317737603@qq.com

电话:0791-86849791

新浪、腾讯微博@童梦宁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