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网评> >正文
切莫把儿科视为“小儿科”
2018-03-27 09:49 来源: 新华网

与最难、最累相对应的应该是更合理的薪酬待遇、更高的社会认同。在这一点上,医疗机构也好,家长们也好,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到儿童医院工作的药师,没有经过任何儿科的培训,如何监督儿童临床用药?”日前,一次学术会议上,原北京市卫生局局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朱宗涵的发问,让会场陷入沉寂。专家称,我国儿科医生紧缺,平均每千名儿童不足一位儿科医生。(《科技日报》3月26日)

儿科医生到底有多紧缺?感性的认识是,每到病毒性流感高发季节,几乎所有医院的儿科门诊都是人满为患。因为患者太多,医生直到下午两点钟才得空扒两口饭;医生一出诊室就被围上,上趟洗手间都不得不先道歉;为了减少上厕所次数,嗓子发炎也不敢多喝水……如此高强度之下,儿科医生病倒的情况也比较常见。不久前,扬州一家医院“多名儿科医生病倒”不得不张贴告示,请家长另择他处看病,就是例证。

理性的认识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统计,中国14岁以下的儿童数量超过2亿,儿科医生的数量却不足10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名儿科医生,仅为发达国家标准的1/3。几年前,我国的儿科医生缺口就超过20万。更令人忧心的是,2010年至2014年我国儿科医生总量并未增长,反而减少了约 0.3万人。如果再把这样的态势放在“全面二孩”可能带来的巨大就诊需求中去看待,儿科医生荒的破题之切,已是急在燃眉。

儿童处在生长期,比成人更柔弱。优质、专业的医疗资源理应向儿童群体倾斜,可为什么我国儿科医生长期紧缺,局部甚至出现儿科医生荒?根本原因在于重视不足。

在一些人固有观念里,治疗小孩感冒发烧咳嗽的儿科医生算不上医生中的“高精尖”;在医疗行业也流行着“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的顺口溜;甚至在儿科医生的培养上,教育部门也一度出现“轻视儿科”的倾向。1998年学科调整之后,儿科专业停止招生,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从根源上造成了今天儿科医生短缺的局面。尽管2016年开始,教育部恢复了8所大学儿科专业的本科招生,但这种补缺口还需时日。而且,长期形成的轻视,依然惯性存在,需要努力纠正。

眼下,除了加大儿科医生培养力度外,还需要引导医疗行业乃至整个社会根除把儿科视为“小儿科”的偏见。医生是救死扶伤的特殊职业,所谓“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者,心不近佛者,不可作医误世”。所有医生都应该得到尊重,但儿科医生应该得到更多一些的尊重。

儿科又被医家称做“哑科”,因为幼童不能言语,即使能言语亦往往词不达意,治疗不懂得配合,稍有不慎便会贻误病情,所以一般都认为治小儿病最难、最累。与最难、最累相对应的应该是更合理的薪酬待遇、更高的社会认同。在这一点上,医疗机构也好,家长们也好,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这是中华“儿科鼻祖”、北宋名医钱乙一生的追求。这又何尝不是儿科医生们的共同追求呢?专家在公开场合的痛心诘问是一个提醒,提醒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破解儿科医生荒,也提醒公众:不论多么心焦如焚,哪怕是扎针没扎准,也要对广大医护人员特别是儿科医生保持起码的体谅和尊重,治小儿病不易,切莫把儿科视为“小儿科”。(李思辉)

责任编辑:王玉梅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