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燕坊村复初书舍
2018-03-23 10:46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燕坊复初书舍旧址  

◆陈橹

几年前因工作需要,我曾留在燕坊工作大半年,燕坊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近两年,还是因为工作关系,我一次又一次前往燕坊。每次走进燕坊,都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走失多年的孩子,又一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为什么我对燕坊有如此情感?也许,就像爱自己的母亲,是与生俱来的。

“一双布鞋一顶帽,走南闯北立商号。”数百年前,精明的燕坊人依托赣江水路之便,远走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开设商行或钱庄。其中著名的有鄢氏“力诚”商号、“昌祥”商号、王氏“王世太”商号、饶氏“宝兴裕”商号等。这些接触到外面新思想的燕坊商人把新文化带回家乡,用多年的积蓄,兴土木、建宅第,请各地的工匠细雕精砌,建造出一栋栋、一排排独具庐陵风格的建筑物,表现出浓郁的商业氛围。这种因经商而致富的村落,没有官宦之家的大气,有的是商人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独特个性。可以说,燕坊村是“赣江岸边商业文化的标本”,更是一座带有商业特征的古建筑博物馆。

“飞檐翘角坡屋顶,青砖灰瓦垛子墙。”燕坊古村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有102栋、牌坊13座和宗祠6座。这些极具庐陵风格的建筑,以它的华丽和典雅,诉说着悠远的传奇与辉煌。无处不在的石雕木刻,美轮美奂,精美绝伦;人物故事、祥草瑞兽、亭台楼阁,应有尽有,栩栩如生。随处可见的字画楹联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凸显了商贾文化的内涵和明清两朝的历史风貌。赚了钱、建了宅的燕坊先辈们不忘教育后代,于是在村中建起了“复初书舍”“衡公书舍”等习书之所。

我在打造燕坊村史馆的时候,专门对复初书舍进行过社会调查和现场勘查:复初书舍,是鄢氏、饶氏共同兴建的私塾。大约建于清朝早、中期,砖木结构,平檐有垛,悬山顶,单层,一门一进。面宽10.7米,进深16.4米,建筑面积178.4平方米。“复初书舍”和“衡公书舍”,一左一右,如凤之双翼,托起燕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从第一次走近复初书舍,我的心就接近于澄明。或者说,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我仰望着这座村中唯一向南而开的书舍门坊,像仰望心中矗立已久的神,像仰望巍巍昆仑和高悬的太阳!红石门楣上浮雕的人物故事、花卉等图案,深深地有如磁石般地吸引了我。

门楣上方阳刻“复初书舍”四字,堪称行书书法的杰作,颇有王羲之的艺术风格。两边红石门框上分别浅阳刻“学究天人渊源远绍,名登翰阁科第高骞”的对联,一边领会它的意义,一边体会它的意境。它将燕坊人渴望金榜题名,平步青云,鸿鹄高飞的心态袒露无遗。

移步舍内,梁上斗枋间的鎏金鳌鱼雀替,那威猛雄壮的龙头,仍有“君临天下”和“雄霸天下”的傲气,那逐渐缩小的金光闪亮的鱼鳞片包裹的龙身,却有着弯曲自如、伸缩自由的张力,那条打开的折扇样洒脱的鱼尾,还真有几分鲤鱼跃过龙门后的快意。房梁中间“曹冲称象”的鎏金人物故事,雕刻精美,活灵活现。即使看似随意的一朵腊梅窗花,也寓意着“梅花香自苦寒来”。

复初书舍的规模不大,和村中常见的天井院式住宅构造基本一致。学生前来私塾上学,有如回到家中一样温馨。书舍虽小,但它体现了先辈们的重教之心,崇尚诗书礼仪,推崇功名进取的文化心态。

人杰地灵的燕坊,自鄢苍然南宋开基建村以来至清朝,走出的各级人才40多位。有鄢蔼然、鄢邦梯、鄢士邦、鄢永庚、鄢月樵进士5人;有鄢瑞亭、鄢德垣、鄢培善、鄢维周等奉政、朝议及奉直大夫15人;有鄢荆山、鄢文柯、鄢南台等知县同知9人,还有承德郎16人。可想而知,复初书舍承载过多少燕坊先人的梦想,而又实现了多少燕坊先人的梦想。

如今的复初书舍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取代它的是村口用几十亩土地建设起来的燕坊小学,每天萦绕在燕坊古村上空的是来自新校园的钟声、书声、歌声和广播喇叭声。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