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社会> >正文
非遗传承人邓建民:与鲤鱼灯结缘的35年
2018-03-19 09:01 来源: 中国江西网

邓建民查看鲤鱼灯道具

中国江西网吉安讯 记者周茜报道:吉安鲤鱼灯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舞蹈,是优秀的、原生态的民间灯彩艺术之一。历史上的鲤鱼灯以其精美的艺术,吸引着广大群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传承价值。作为鲤鱼灯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邓建民感受颇深,今年也是他与鲤鱼灯结缘的第35个年头。3月14日,记者来到吉安县固江镇棚下村的邓建民家中,听他讲述与鲤鱼灯的不解之缘。

 因为兴趣他迷上鲤鱼灯表演

邓建民今年55岁,回想起小时候和鲤鱼灯结缘时的场景,他总是记忆犹新。在他的记忆中,每到逢年过节,村里的长辈们便会表演鲤鱼灯,表演者们敲起锣鼓,唱歌跳舞,走街串巷,流光溢彩的龙灯配合原生态的舞蹈,精美的艺术感让年幼的他充满向往,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够表演鲤鱼灯。

1984年,21岁的邓建民师从于吉安鲤鱼灯第二代传人何振辉,凭着一腔热情,他开始了对鲤鱼灯表演的学习。“鲤鱼灯虽然主要是竹篾和纸做的,但是表演起来却是很耗体力的。”邓建民表示,鲤鱼灯看上去花花绿绿的和好看,灯具的制作和表演却不是那么容易。学习中的受阻让当时还是小伙子的邓建民心烦意乱,看起来轻快灵动的舞步,怎么在自己这儿跳起来就那么别扭?邓建民甚至想放弃学习,好在师傅何振辉总是耐心教导,给予他支持和动力,邓建辉坚持了下来。再往后一次次的表演中,他对鲤鱼灯也有了一次又一次新的认识。每天他向师傅学习之后,还偷偷带着鲤鱼灯回家练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师傅和师兄弟,几年下来,邓建民不仅获得了师傅的真传,而且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念。他觉得,自己对鲤鱼灯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而是热爱。

 因为热爱他成为鲤鱼灯传人

在邓建民的家里,记者看到了放置于房间内的鲤鱼灯。邓建民向记者介绍,鲤鱼灯的道具为鳌鱼灯1盏、虾灯1盏、金丝鲤灯5盏、大红锦鲤数盏。鲤鱼灯全长约70厘米,以竹篾为主要材料,编扎好外形框架,用皮纸糊壳,通体贴上片片鱼鳞,内装电池、灯泡照明。鲤鱼灯形体小巧,头尾活动,舞灯时表演者穿着统一,用脚尖走碎步,观众只见鲤鱼灯轻盈游动,栩栩如生,似鲤鱼又不拘泥于鲤鱼,以神胜形。同时伴以民间唢呐曲牌和打击乐,气氛十分红火热烈。

“这种灯彩艺术受大家喜欢,不仅是因为它好看,还因为鲤鱼灯有一个很好的寓意。”邓建民说,鲤鱼灯的表演突出了“鱼虾队”亲密地团结在一起,互相咬着尾巴前进,为的是要到达幸福美好的境地——龙门。其中鱼灯舞中的鳌鱼寻场、结塔、飘带、双浪吞珠、上水翻潭、串龙门、跳龙门等步步推进的各个花节也有着不同的寓意,渗透出现实中人们团结奋斗、勇于拼搏、追求幸福、向往自由的可贵精神,也表达了人们期望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愿望。邓建民坦言,正是因为鲤鱼灯如此大的魅力,让他一直深深热爱着。

2009年,鲤鱼灯第三代传承人何明燕老人由于身患肺癌,不得不从鲤鱼灯队伍中退了下来。何明燕找到邓建民,要他担任新一任队长,邓建民临危受命,带领队伍继续表演鲤鱼灯。2011年11月,何明燕老人病危,邓建民按照何老的嘱托,担负了起传承鲤鱼灯的责任和使命。当上传承人之后,队中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邓建民一个人操心。可他却乐此不疲,每件事情都被他安排得妥妥当当。队员都夸他是“好队长”、“好大哥”。在他的带领下,本就载誉满满的鲤鱼灯愈发绽放光彩。

 因为责任他忧心鲤鱼灯未来

据邓建民介绍,鲤鱼灯起源于赣南地区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后来,兴国移民迁居到吉安县固江棚下村,将鲤鱼灯也带到了棚下,并在原有基础上加工发展,演变成了吉安鲤鱼灯。“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良中,吉安鲤鱼灯在成就上可以说是超越了它的源头本身。”邓建民自豪地说道。

邓建民告诉记者,50年代和60年代,吉安县固江鲤鱼灯曾参加过全省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多次获奖,周恩来总理还曾接见过鲤鱼灯表演的演员,当时的中央文工团还将鲤鱼灯带到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1984年,在华东六省一市舞蹈节上,经江西省歌舞团移植的鲤鱼灯又获一等奖,同年,由棚下当地村民表演的鲤鱼灯于1984年拍成电影,辑入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江南索密》,在海外放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2008年,鲤鱼灯被文化部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上传承人之后的邓建民,于2010年带领队伍参演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和文化部联合举办的“内地春节习俗展演”大型活动,这是江西省唯一入选的文艺表演类节目,也是江西民间灯彩首次亮相澳门。2013年4月20日,他们作为庐陵民俗表演节目之一在第四届中国井冈山国际杜鹃花艺术节亮相演出,受到各界好评……无数的表演经历和荣誉奖杯,让鲤鱼灯煜煜生辉。

荣誉是过去的,文化的传承才是重中之重。现在鲤鱼灯的表演队仍固定着11个队员,还是那批坚持守候的原班人马。作为队长的邓建民,看着慢慢老去的伙伴,越来越觉得担心,队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0岁了,大家不再是年轻力壮的大小伙子了,鲤鱼灯表演又需要大量的体力,该怎么办呢?

“现在我十分担心这个问题,一直在想办法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们不能将这门珍贵的技艺在手上失传。”邓建民吐露出他的担忧。他表示,近年来农村劳力纷纷外出经商、务工,村中大多是留守的妇女、老人、小孩,找不到适合的人去传承这门技艺,找到下一代的传人更是难上加难。邓建民也试过很多方法,比如进到县保险公司、消防大队、老年大学等地方,将鲤鱼灯带到城区,吸引一些年轻人前来学习;他还带领队员们来到庐陵学校、固江小学等,从娃娃抓起,传承这门技艺。可是邓建民知道,真正要打好鲤鱼灯,不仅仅是靠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就能做到,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操练,可是目前鲤鱼灯活动仍然多为自娱性、公益性地开展,鲤鱼灯队伍中的队员们也都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在支撑,考虑到现实原因,鲤鱼灯在未来要真正地传承下去,困难重重。

“现在社会很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为传承人,我也将用我自己的努力,让鲤鱼灯的光彩照亮每个角落,这都需要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努力,把我们的鲤鱼灯文化发扬光大。”邓建民这样说道。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