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恩江书院书传家
2018-03-16 10:24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聂学锋

恩江书院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明朝的书院还处在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书院得以恢复和鼎新时期。“传道而济斯民”,为传承文明、传播传统文化提供平台是当时社会的最强音。正是有这块沃土,恩江书院才应运而生,才能集四方名士于书院。可是好景不长,书院在若干年后倒塌。“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清朝乾隆癸末(公元1763年),知县张绍、党兆熊重建恩江书院,并把书院改建到恩江河边。可是因为书院坐落在低洼潮湿之处,风雨无情,书院瓦倾墙倒。清朝乾隆癸丑年(公元1793年),知县田懋仁为了重建恩江书院,倡议全县民众捐资,恩江书院得以重生。知县接受了上次建院的教训,将书院移建到恩江河边高坡之上。“好事多磨终有期,相逢一笑淡别离。几多风雨千山路,相依松下永相依”。恩江书院与恩江河亲密相拥,饱吮恩江河母亲的乳汁。恩江书院宛如恩江河边的一棵劲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累塌累建,多毁而不绝。

我独自来到恩江河岸,想实地搜觅书院的点点滴滴。我按着县志上的介绍来到了现在永叔公园里报恩塔旁边,顺着东面往下游方向走去,找到了当时的大概院址。只见恩江河的水碧绿沉凝,缓缓而过,恰似在探寻那段已经淡忘的历史。堤岸已经高过陆地,历史的踪迹虽已消失,在这块土地上我却似乎看到了恩江书院青松列列,红瓦青墙,一栋栋,一排排。一座规模盛大的院落似乎映在眼帘。

恩江书院为什么取名为“恩江”,似乎有点费解。虽然后来几次

恩江河畔重建是建在恩江河边,但是书院在万历年间始建时并不在恩江河边。“恩江”旧名为濒水,江名来源据说有二:其一是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高宗赵构仓惶南逃,为了缩小目标,把隆祐太后及六宫宗室疏散于江西。这一日,隆祐太后被金兵追至永丰濒水,太后乘舟过河,行至牛田下游两河交汇处,指着其中的一条河,问身旁侍臣:“此水何处而来?”侍臣回答:“此水从董御史门前流来。”太后听后,望着奔腾不息的河水,回首住事,自己还是孟后时,曾蒙冤,是乐安流坑的董敦逸御史冒险陈辞,为自己辩白,才有今日。她不禁感慨万千,吩咐侍臣取来金杯,舀起一杯河水,举起金杯说:“董御史是我的恩人,饮水思源,我饮下此水,以报董御史之恩”。说着一饮而尽。从此濒水便改称为“恩江”。其二是相传在汉朝时,当地人欧宝在父墓旁结庐守孝,救下了一只怀孕母虎,后母虎衔鹿报恩,欧宝遂用墓前江水煮鹿祭父。于是,后人把欧宝结庐之地称为“报恩里”,墓前的江叫“报恩江”,简称为“恩江”。这两个传说都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含义,也许取名为“恩江书院”就是为了让弟子们懂得这个道理吧。

恩江书院的结构是前竖门,楼中为讲学厅堂,后面为静室,东西两边为卧室,三十二间左右。走进书院,正大门“恩江书院”四字遒劲有力,向人们宣示永丰学府的气派;楼中“乐育堂”悬空高挂,讲学者其乐无穷地传承文明、传播传统文化,哺育永丰子弟的殷殷之情似恩江河水长流不息;后门“教思无穷”,让弟子实践着理学的“知行合一”“养性养心”,并根植于人心而成为我们历史文化的优秀传承。

县志记载道“恩江书院”当时的规模“不会差于鹭洲”。吉安市的白鹭洲书院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不会差于鹭洲”,让我们看到了恩江书院的规模气势,看到了繁忙的讲学,看到了弟子的云集,看到了人头攒动的盛况。

“永丰素称名胜之区,山清水洌,士美而文秀,自欧阳文忠(欧阳修)、罗文毅(罗伦)、聂贞襄(聂豹)诸君子后,先辉映以风节文章,风节超前,启后其间,孝子悌弟,忠臣义士,史不绝书”。这是永丰县清朝县志对永丰仁人志士的赞誉。恩江书院是县级公办的书院,“水田茆屋莫愁村,别有遗风古道存。”聂豹曾经讲学于青原山书院、白鹭洲书院、求志书院……弟子学者跟随有千余人。他在永丰巘峰山“凌空阁”讲学时居然有百余人参加,可见其盛况空前。恩江书院秉承了欧、罗、聂的遗风,学教一体,经过传承与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淳厚古朴的风尚通过恩江书院,“潭心烟雾破斜晖,殷殷雷声隔翠微”,永丰的人才如恩江河的水源源不断。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