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明周刊> >正文
山沟沟里的“戏剧王朝” ———记遂川县大汾农民剧团
2018-03-07 10:34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7

大汾镇农民剧团送戏进村

8

与上犹县营前镇剧团交流演出

9

练习

10

送戏进山村

□邝振权、刘晟、刘祖刚文/图

■创办于1950年5月,迄今有68年的发展史

■获得“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文化集体”称号,被授予“第四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世最佳基层演出单位”

春节前夕,遂川县大汾农民剧团的演员们又紧张地操练起来,老团长李在成和古志雄、巫治礼、巫治机几个骨干演员每天都要练上几个小时,他们要在春节期间好好地为父老乡亲亮一手,吼上几嗓子。

这个剧团的演员们平时都是扛起锄头下地的农民,可洗了两脚泥,个个能“华丽转身”登上舞台上……2005年12月,该剧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文化集体”称号,2006年8月,又被中国演出家协会授予“第四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世最佳基层演出单位”……

艰难的事儿特别多

创办于1950年5月的大汾农民剧团,迄今有68年的发展史。

71岁的剧团成员李在成小回忆,身为山东人的母亲年轻时就参加剧团唱京剧,是附近数个乡镇闻名的“名角”,他这个“星二代”从小就被妈妈背在背上辗转演戏,是最忠实的观众,和剧团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感。

成立之初,剧团由20人组成,这些人要么来自农村,要么在圩镇做点小生意,他们在剧团演出没有工资报酬,也无其他保障。剧团的维系,全凭他们对戏曲的痴迷和无私奉献。

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剧团走村串户出去表演时,各种道具的运送全靠肩挑手扛,被戏迷亲切地唤为“扁担剧团”。李在成还记得,在1984年,有一次,剧团来到本镇和坪畲族村,舞台用村小课桌临时拼成,由于搭得不太牢固,加上表演太投入,有位演员演着演着就摔到了台下。

52岁的巫治机是团里的骨干,早在1985年就加入了。作词、作曲和演奏笛子、二胡等乐器是他的绝活,他说,自己爱上这行完全受父亲熏陶,在部队当兵时,父亲就是文艺骨干,退伍后回乡成了民间艺人,常参与乡间红白喜事的演奏。年幼的巫治机耳濡目染,也深深迷上了演艺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巫治机记得,2005年,全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剧团接到县里安排为期半年的百余场演出任务。当时恰逢老婆坐月子,可为了赶排新节目,他连续三天把自己关在家中作词、谱曲,出稿时头晕眼花,出现短暂性视力急剧下降。巫治机平日里开农用车拉煤球,可遇紧急编剧任务,老客户又要得急,他就自掏腰包请人开车送货,也不耽搁演出。

68年来,剧团送戏下乡3900余场,平均每年60多场,观众达239.58万人,足迹遍布遂川和附近的湖南桂东、炎陵、茶陵,观众对《新媳妇上门》《竹马舞》等新老节目耳熟能详,但凡婚庆乔迁、开张庆典等喜庆日子,都以请剧团唱戏为荣。

服务桑梓的初心不会改

在市场多元化媒介的冲击下,农民剧团的发展举步维艰,1992年最困难的时候,演员伙食费每天只有1元,个别体壮的年轻男演员甚至饿到发米病(当地方言,即低血糖)晕倒;为支付饭钱和差旅费,他们甚至将电子琴、架子鼓等乐器贱卖;还曾以演员个人名义贷款2000多元,最后是巫治机、巫治礼外出打工还上的。

剧团屹立68年不倒,靠的是代代“演员”热爱、服务桑梓的初心。他们在坚守的道路上忍辱负重,不断演绎、流传艰辛坎坷的感人故事。

在李在成人生多次重要节点,都因为剧团演出,而不能第一时间在场。1969年冬,他结婚那天,剧团临时接到不能推辞的任务,他愣是在演出完成后,才风尘仆仆赶回家举行结婚典礼。1983年9月,妻子临盆,又恰逢有演出,他也只能反复叮嘱家人和接生婆。1999年冬,他的长子李小安结婚当天,又逢剧团送戏下乡,戏班路过堆子前镇时,迎面碰到儿媳的迎亲队伍,他尴尬地扭过头去,掩藏起那份内疚。2017年5月,剧团接到“中国十大美丽梯田之乡”评选结果发布会演出任务,孙子李学广恰好要做良性肿瘤切除手术,一家之主的他说服家人,硬是将手术时间推迟了一天……

那年,巫治礼被堂兄巫治机“蛊惑”,参加了剧团完成了首次演出,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经常是丢下锄头就往剧团跑。本身痴迷客家方言唱腔的采茶戏,又会唢呐、笛子等乐器,让他在剧团游刃有余,渐渐走上了演出“不归路”。可开始的时候妻子对巫治礼的演艺一万个不支持,闹出了美丽“误会”。那些年,山区妇女较为保守,认为演出抛头露脸,不是正当职业。有一次,剧团在圩镇演出采茶戏《客家小调·十劝哥十劝妹》,其中有句台词“今生今世只爱你”,要求男女演员深情对视,巫治礼表演得很到位,赢得了一片掌声,却无意“踢”翻了妻子的醋坛子,后来经过团长的调解,夫妻才和睦如初。近几年,他们的儿子巫伟鹏也经常和父亲同台演出,他开导母亲,入戏是演员的起码要求,要尊重父亲对演艺的热爱。

创新的步子永向前

大汾镇文化底蕴厚重,风情浓郁,是江西省百强文化中心乡镇,成长并扎根于此“沃壤”的剧团,演出也多以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现代小戏为主,贴近实际,贴近客家人生活,完全客家话演绎的曲目《看屋》《新媳妇上门》《钱嫂算账》《睄妹子》等赣南采茶小戏曲,是观众的最爱。

每次编戏,大伙都会一起商量,力求紧扣时事,尊重现实情况,反映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台词一定是客家话,台词易记住、流传久。

2001年元月,江西省电视台栏目剧组拍摄以宣传“少生快富奔小康”为主要内容的计生宣传纪实片,剧团排演的小戏剧《新媳妇上门》播出后反响强烈,还曾在央视6套播出。聊起剧情,巫治礼滔滔不绝,认为该剧贴合当前全国各地脱贫奔小康的背景,具有一定前瞻性。故事以女扶贫干部三次入户走访调查为主线,一位村民想装穷叫苦骗取国家帮扶资金,孰不知,第一次上门的女孩竟是未过门的准儿媳。第二次上门,女孩知道了实情,就教育起“准公公”,要靠勤劳致富。第三次,就是结婚迎娶进门,时长为半个小时的演出可谓包袱不断、笑点多多。期初,后为了参加江西省农民剧团展演,删减至15分钟,获得了二等奖,并随后在央视六套播出。

此“炮”打响,极大提振了这支草根剧团全体人员的信心,佳作连连,次第涌现。有宣传扶贫政策、引导农民发家致富的小戏剧《桃花迎春》《恭喜发财》;反腐倡廉的《月到中秋》《花姑过关》《红包》《新酒令》;有反映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的《掰笋子》;有歌颂新人新事的《巧劝夫》《喜相逢》《阿黑戒赌》;有讴歌白衣战士2003年抗击“非典”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非常隔离》……采茶戏、歌舞、快板、民间吹打乐样样都有,叫好叫座。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宣传解读的小戏剧在当地传唱。“剧团对我们而言,承载了太多太多。他们用客家话讲政策,通俗易懂,大段大段台词我都能背下来!”大汾村村民古和生感慨。

传承的责任续谱新篇

从朴素无华的客家小调,到不断出新的剧目演出;从生机勃勃的文化礼堂,到红红火火的激情广场,从闻鸡起舞的健身晨练,到百花争艳的文艺演出,大汾农民剧团一路走来,从不曾躺在成绩簿上“啃老本”,在送戏下乡的道路上,努力做一棵艺术的“常青树”。虽然都是乡土人才,但大伙还是喜欢学着演,演着学。

2012年4月,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电影《神茶》剧组来大汾镇开展“送学”行动,拍摄了以农民剧团送戏下乡演出为题材的纪实片,剧团自然不肯放过这当面讨教的好机会。

6年过去,说起当时情景,镇文广站长、剧团客串演员和演奏器乐的古志雄仍记忆犹新。当天盛况空前,听闻央视演员到来,圩镇到石狮村的道路塞满了车,隔壁乡镇,甚至湖南桂东县清泉镇和桥头乡等地的戏迷,都早早赶来。

根据安排,那次演出剧团提供2个节目,出4名演员,可报名多达七八人,大家都想和明星大腕同台,一展农民演员风采。个别戏迷甚至打着点滴,高举吊瓶观演。接地气的节目深得嘉宾好评,扮演毛泽东的一位特型演员高度评价当地文化氛围浓烈,农民剧团办得有声有色。电影《神茶》两位主演还套上道具,亲身体验“马灯舞”,并未踩准鼓点的别扭动作,让观众忍俊不禁。

从多元化传播媒介的冲击,有一定经费和社会保障的专业团队都“日子不好过”,农民剧团完全靠自我维系,难度并非常人想象,断层难题更是头痛,很难留住人才。成立68年,剧团多次因演员数量和质量无法保证,到了几近解散的边缘。

为了留住来之不易的人才,让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当地党委、政府和剧团演员们都努力着,为他们找出路:安排在敬老院等地方上班,尽管薪水不多,但起码有稳定收入;出面举办农民剧团培训班,召集戏曲爱好者共谋对策;做商业化尝试,把演出影像制成光碟推向市场,承接婚庆礼仪等演出,尽管效果还不是太尽如人意。

演员们用精湛的演出,来吸引、挖掘一些有潜力的苗子。在老团员的引领下,相继有年轻人参与,并成长为骨干,甚至一度出现巫治礼巫伟鹏父子,张丽张珍姐妹,徐小梅任淑珍母女,巫治机巫治礼兄弟同台奇景。现在剧团每次表演,尽可能老中青搭配,把更多戏份给年轻人,希望在举手投足间,化于无形中更替、传承。

前路多坚,大汾农民剧团正用努力迎来她的第70年,第80年……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