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长制”升级“河长治” ———青原区新圩镇探索农村水环境治理新模式
来源: 吉安新闻网 2018-02-28 20:53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城,因水而兴。水,因人而清。在青原区新圩镇,一条富水河由南而北贯穿全镇,奔腾不息。而新圩镇对富水河水环境治理的脚步也如这浩浩荡荡的流水,从未停止。

问河哪能清如许,唯有长治才长清。2016年12月,中央全面推行“河长制”,青原区新圩镇毫不含糊,明确了以人为本、以水为脉,打造升级版“河长制”为“河长治”的发展主旨。近年,新圩镇以规范垃圾处理、治理污水排放、严控畜禽养殖为突破口,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新模式……

智能“看”水———

河道有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开高清监控的“双眼”

“在马塘村附近的河岸旁,有堆积的垃圾,麻烦相关人员立即清理。”2月8日,在新圩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河库管理指挥中心,张贤杰看着监控视频,拿着对讲机对清洁人员说道。一接到指挥中心负责人的指令,清洁人员不敢怠慢,立即前往现场。

原来,新圩镇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河库管理指挥中心。在富水河两岸、珠源水库火焰山水库周边、生猪养殖、畜禽养殖及城乡环境整治重点区域60余处,安装监控探头,实现水动态实时监测,全域覆盖。

“凡是有风吹草动,都离不开监控的“双眼”,河库管理指挥中心负责人张贤杰说,新圩镇的河道治理来不得半点虚假。富水河旁实现了监控全覆盖,360度,24小时,监控富水河的动态信息。即使是在漆黑的夜晚,监控也能拍得一清二楚。

“我们的工作行程在APP上一览无余”,一位河道巡查人员说,这监控和“河长制”APP真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监工”呀。新圩镇还依据“河长制”的管理特点及需求,利用移动定位导航技术,研发了“河长制”APP,将日常巡河、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纳入信息化、平台化管理,接受社会的监督。

精细“管”水———

手绘河道“水情图”,创立河道“病历卡”

监控是水环境问题的扫描仪,而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管理水环境才是关键。

新圩镇将全镇水系网格化,以纵向的河道沟渠为主线,横向的村庄、农田、湿地、塘库为对象,将诸如河道的养护、巡查、清淤、疏浚分格包干,责任到人,不留死角。

再者,组织人员一线排查河道问题,对河道情况,污染现状及河道两岸500米范围内的农业养殖、企业排污、村庄污水等情况全面摸排。手绘河道“水情图”,把脉河道病情,创立河道“病历卡”,开出治水良方,对河道病情时时跟踪,动态管理。

“以前没人管,大家你扔我也扔。现在镇长、村长没事就会来走走,保洁员每天下河打捞垃圾,大家也不好意思再乱扔乱排了。”马塘村的一位村民说。

据悉,新圩镇规范河库管理机制,建立日常监管巡查制度,配备清洁打捞皮艇,明确水上专职保洁员三项职责:捡拾河面漂浮垃圾,养护亲水平台、亲水岸线,巡查并拍照上传水利设施损毁、非法采砂电鱼等情况。    

科学“治”水———

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对突出问题精准治理

漫步新圩镇富水河旁,微风徐徐吹来,杨柳随风而动,雨丝斜斜地飘落……时刻能感受到绿的涌动、水的灵动、雨的飘动,徜徉在青山、秀水、细雨之间,说不清的惬意怡然。

然而,惬意是用心经营出来的。

都说,河湖之病,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而对于新圩镇而言,岸上最主要的污染源来自农村垃圾和污水。

为此,新圩镇坚持问题导向,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对突出问题精准治理。

———坚决切断垃圾入河源头。在全面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基础上,选择几个村庄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有效地减少了垃圾存量,提高了利用价值。同时,下大力气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全镇范围内关停生猪养殖场16家,拆除无证砖瓦窑2家,取缔非法排污加工厂4家、非法采砂场2家,提前结束两座小型水库承包合同,珠源水库、火焰山水库全部实现人放天养。

———积极打造生态河道。秉承“把河道当街道管,把库区当景区建”的理念,以水文景观建设为重点,打造亲水生态平台,规划建设易家洲水生态公园,营造水清岸绿、人水相亲的氛围。

———扩大群众的参与度和监督权。在河流、水库、山塘、水渠等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包含了河道水库名称、河流示意图、公众二维码、河流长度、水库山塘面积、河长姓名职责、警长姓名职责、举报电话等等内容。公众可通过二维码扫描了解新圩河流的基本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普通群众可以随时到指挥中心查阅监控信息,或下载“河长制”APP,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一系列从“河长制”升级“河长治”的工作正在新圩镇稳步推进。“水中有鱼,岸上有绿,绿中有景,人水相亲”的美丽新圩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