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窑场
小山村的冬晨,显得格外宁静。行走在晨雾中起伏的山岗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破败的窑场,让我忆起30多年前这里所经历的一切。虽说昔日的烟火早已不在,但却留......

小山村的冬晨,显得格外宁静。行走在晨雾中起伏的山岗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破败的窑场,让我忆起30多年前这里所经历的一切。虽说昔日的烟火早已不在,但却留下了一段红火的记忆。

窑场建在一面迎阳的斜坡上。坡度也有三、四十度吧,反正小时候从窑尾爬到窑头,总觉得好高,好难爬。

窑场烧制的陶器品种,虽多是农家日用粗陶,但可盛粮、盛水、和面、腌菜,家家必备。大到缸、瓮、盔,小到盆、罐、坛、钵等,那时的农家农户,都是少不得的器具。

我很好奇,那窑为什么要选一个陡坡的地方。爷爷说,建在陡坡上,就是要借火连烧。虽然不太懂借火连烧的意思,但还是不停地点头,表示我听懂了。

每当做坯子的时候,窑罐场就会有很多人在那里劳作。先是把烧窑的土从很远的地方背到窑罐场,用石碾碾碎,再上石磨拉成细细的粉末。每当这个时候,爷爷就抓起一把粉泥,在手里搓几下,再用姆指和食指轻轻捻几下,才会慢吞吞地说:“好了,可以和水了。”

和水是一个技术活。水加多了,泥稀,立不成长方形的窑坯。水少了,就干了,粘度就会降低。加水也是爷爷说了算,几个年轻的小伙子,不时从木桶里舀出一瓢一瓢清水,均匀地洒在窑泥上。

加好水后,就开始调制。那时全靠人的双脚来将泥和熟,一般有五六个年轻力大的壮劳力,赤着脚,使劲地在泥里踩。直到踩得很粘稠,才能算完工。

调制好的土坯,要晾好多天,才能切成一条一条的地上坛座。爷爷的座位是一把年代很久的大木椅,做窑货的地盘,是一个可以高速旋转的木盘。只见爷爷把一块切好的土坯,放到木盘上,用木棍插进木盘上一个小洞,双手用力,让木盘飞速转动。

爷爷不慌不忙,一只手在一旁的木盆里,沾点细泥浆水,轻轻地扶动泥坯。不一会儿,那泥坯便成型了,或是坛子,或是小盆子。

做好的半成品,便码放到一个专门的四面透风的架子屋里。过十天半月,就可以装窑烧制了。

点火那天,是窑场最盛大的日子。爷爷会口中念念有词,将一只火把慢慢伸进窑门里,点烧最底部的那一孔窑火。

烧窑人习惯用“烧五凉七”来概括烧窑的进程,也就是说从工人装窑完成后,正式点火开始烧窑算起,要经过烧五天、凉七天的时间,才算烧造完成,等待出窑。

出窑的那天,村里好多人都会去看热闹。看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窑货从依然高温的窑门里被拿出来。每当此时,我看见爷爷脸上总是堆满着微笑。

曾经好多次,等窑窖里的窑货出完了,我们钻进还有余温的窑洞里,捡几个废弃不要的小窑货,比如烧歪了的小油壶、小盐罐,或是小土钵。还有,将垫窑货的底座,偷偷地拿回家,放在老屋的墙脚,上面好放置些打湿了的布鞋什么的。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窑场渐渐落寞了。爷爷也离开我们了。窑罐场的窑洞早已破烂不堪,周围尽是废弃的窑罐碎片。

曾经红红火火的窑罐场,在岁月的烘烤中,慢慢褪色了,变成一份浓浓的乡愁,但那却是一份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