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薇
清、净、整洁,是一个地方的最美“素颜”和文明“外在美”,也是城市环境治理的普遍难题。吉水亦不例外。
春节将至,不少返乡回来的吉水人赞叹吉水变了:交通要道通畅有序了,街头巷尾干净整洁了,铁皮棚子没影了,超店或占道经营的现象找不到了……作为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一,吉水好似经过一番“梳洗”,变得愈发清新秀丽了。
吉水是如何做到的?
在吉水文明南路路口,一块蓝色指示牌十分醒目,上面标志着“路长”及责任单位等信息。尽管道路不算宽敞,但见路面干净整治,车辆通行顺畅。“这多劝说了几次,咱们都不好意思再出店经营,“门前三包”也自觉落实,还会督促过往司机按划线停放好车辆。”沿街商户丁晓胜告诉记者,文明南路现在由“路长”张学伟牵头,县旅发委等单位工作人员每天会上路巡查整治,一段时间下来,这条曾经拥堵难行的道路“变身”为“文明示范路”。
“河长制”耳熟能详,这“路长制”还真新鲜。原来,为有效提升市容市貌,2017年1月起,吉水创新实施“路长制”,由县领导任城区33条路段的“路长”,下设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在“路长”的统一领导下,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每天由一名科级干部带队上街,对责任路段的经营秩序、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及乱拉乱挂、乱搭乱建等现象实施全面管理督导。在此过程中,党员干部摒弃“光说不做”或粗暴执法,一把火钳、一个铁桶沿路清扫垃圾等行动,使市民对他们的文明劝导“心服口服”,逐步开展自我管理,遵守文明规范。
为推动责任落实,吉水县委督查室每月对“路长制”开展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并建立了考核奖惩制度。但如何做到城市治理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在原有“路长制”责任分工基础上,吉水又把33个责任路段细化为125个网格区域,实行网格化包干,全县所有机关单位、学校、社区等都一一“认领”责任路段,他们深入各小区、背街小巷等地,宣传动员的同时,清理卫生死角,整治毁绿种菜现象,修缮缺损市政设施等。对于重点、难点问题,县委、县政府集中人、力、物进行专项攻坚,如集贸市场专项整治、无物业小区专项整治等12个行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刷”出了城区“颜值”新高度。
不满足于“路长制”管理+网格化包干带来的效应。“养事不养人”,吉水深化城市管理机制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精细化、常态化。
一方面,从公安、交警、工商、环保、住建、水利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联合执法队”,形成合力对城市治理行使多种执法权,变“单兵作战”为“攥拳出击”,许多过去拆不掉的铁皮棚、蓝皮屋等乱搭乱建得以拆除。另一方面,创新把“扫帚”交给市场,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外包环卫服务,引入了一支高效率的环卫队伍,实现机扫率70%以上及城区环境卫生全天候保洁,并投入1000余万元打造数字化城管系统,实行拍照上传、系统受理、派遣任务、督办验收的问题“销号处理”科学模式。
行走在吉水城区主干道文峰大道,记者还注意到,一个个配电箱、排洪渠围挡上都是一幅幅精美的手绘图,内容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吉水庐陵文化展示,或水墨山水画,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在其他县城并不多见。县城管局副局长彭树根介绍,过去,配电箱上、围挡上都是乱贴乱画的小广告,在环境综合整治中,吉水开动脑筋,将吉水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市政设施的建设或完善中,既生动展示了吉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让市民在驻足欣赏的过程中提升文明素养。
截至目前,吉水全县整治超店经营1179起,乱停乱放1600余次,拆除蓝色铁皮棚近20万平方米、违规防盗网7000余平方米。由乱到治,吉水城市环境面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姿,共建共享优美文明城市,逐步成为了吉水市民的自觉行动,也吸引了樟树市、抚州崇仁县等多个县(市)、区前来交流“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