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出脱贫底气——吉安县金融扶贫速写
来源: 吉安通讯 2017-12-20 15:45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罗仁瑾

连日来,天河镇毛田村的贫困户杨厚华十分忙碌,他种植的20亩生姜已经丰收,原本进入了农闲时期,可是老杨却闲不下来。他忙着与长岭村联系,想再租赁10余亩土地种植生姜。

“多亏了政府贴息贷款,才让我有了发展产业的底气。”现在的老杨,干劲十足,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还能当上老板。父亲常年患病,家中有三个子女都在上学,老杨家经济压力大,生活困难。

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老杨加入了生姜产业合作社后,看到生姜效益不错,老杨动心了,可是转念一想,家里的钱能应付日常开支就不错了,哪里敢拿去投资呢?就在老杨踌躇的时候,村里的第一书记李兵强给他带来了好消息,县里针对想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可享受免息贷款。

听到这个消息,老杨激动不已。一边着手租地、整地、种生姜等事务,一边去扶贫站填表申请,没过多久,银行就与老杨对接好,将10万元贷款打到老杨账上。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老杨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年底了,老杨的生姜基地丰收,通过农超对接,已经销售一空。除了10万元贴息贷款,老杨的生姜基地还享受产业差异化奖补,老杨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想发展缺资金,想贷款怕还息,想种养怕风险,这些不仅是杨厚华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也是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路上最大也最普遍的障碍。我县创新构建“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的“四轮驱动”金融支持模式,建立“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先干先补、不干不补”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群众投身产业发展的志向和热情。

“资金投入是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四轮驱动’金融支持模式,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无米’之炊,又解决其‘后顾’之忧。”副县长黄明熙介绍。

产前,贴息贷款担保,产业启动不再难。我县大力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等担保贷款模式,在江西率先开展“致富宝”产业扶贫担保贷款试点,县财政累计安排150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由县农村信用联社按1:8的比例放大贷款到1.2亿元,为全县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每户10万元以内的担保贷款。同时,政府贷款贴息,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万元全额贴息。

据悉,2016年发放担保贷款3405户,贷款金额累计1.237亿元,发放贴息104.45万元。

产中,对贫困户发展井冈蜜柚、横江葡萄等特色产业,县财政安排资金直接补助。2016年,累计发放贫困户产业差异化奖补资金3253户542.1万元。

产后,对横江葡萄、规模养鸡等产业,实行产业保险,天灾人祸也不怕,给贫困户吃了一颗“定心丸”。如种植横江葡萄,按每亩180元的标准进行投保,每亩葡萄理赔金额可达3000元。

“没有这10万元贷款,我的‘扶贫鸭’根本养不起来。”敖城镇湖陂村贫困户陈忠才夫妻俩常年患病,妻子无劳动能力。为了帮助他发展产业,村里把他纳入“扶贫鸭”产业合作社。今年,陈忠才自己又贷款10万元,养了1万羽鸭,10月份把鸭子全部卖完,纯收入2万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金融“补血”,补足了群众的脱贫底气,更激发了群众与贫困决断的内生动力。目前,全县86个“十三五”贫困村成功退出83个。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760元增至652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