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泰和白口城
2017-12-15 10:1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白口城遗址航拍图     

 白口城址位于泰和县城西南3公里的塘洲镇洲头村,赣江南岸,它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深厚的汉代土城,堪为“国宝”。经文物专家实地勘察,2001年、2004年两次发掘和大量史料考证,白口城址为著名的江西省“西汉十八县”之一的庐陵县县治,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

清光绪版《泰和县志》记载:“白口城在县南五里”。经专家确认,白口城址面积25万平方米,处正门方位瞭望,形状成倒梯形,分内外城。外城全长1941米,大部分保存完好。内城平面呈方形,处在城内北侧,全长861米,面积4.3万平方米。

吉安古称庐陵。泰和之名始于隋,西汉为庐陵县境。在庐陵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早在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繁衍生息。

考古工作者用专业术语向我们解构着这座古城的东西南北。“内城夯实的城墙基宽达20至28米,北城墙高达20.5米,城墙顶宽2至3米。南侧护城河宽16.5米,深1.5米,东西两侧护城河宽逾30米。外城现有7处缺口,西北角、南正中及北正中3处缺口可肯定为城门。城内东北角的内城,面积约占全城的五分之一。内城也有三处缺口,均可定为城门。”“外城西北角城门宽35米,其底基距现赣江水面落差仅2米,赣水上涨时,河水可直入城内,推测为水门。南正中门宽28米,为“凸”形结构,从其上残存叠压的瓦片分析,该处原可能为一门阙。北正中城门宽15米,入门较陡,可分别进入外城和内城。内城西北门为“凹”形结构,似为“翁城”,有大量瓦砾堆积。内城南门宽17.4米,城门两侧也堆积大量瓦砾。”

考古工作者“在城内发现有汉代生活用器残片和建筑材料,如瓦当、米黄色冰裂纹瓷器,以及网钱纹砖等。还发现商周至战国时期印纹陶片、石器、顶珠和饰有绳纹的板瓦残片。”他们不忍过度挖掘,仅2001年10月试掘80平方米,就出土文物700多件,“出土了多种陶片、花纹砖、陶鼎,尤其发现了大型建筑材料中的长达40多公分的板瓦、筒瓦和一批保存完好的圆形瓦当。”

在泰和县博物馆白口城发掘成果展厅,一件件出土文物向我们传递着种种文化密码,想象两千多年前的江南庐陵。汉晋时期花纹砖。新莽时期“货泉五铢”、“大泉五十”铭文砖。晋时青瓷钵、盘口壶。汉时罐、板瓦、筒瓦。尤其那汉时瓦当,别致多彩,有云纹、叶纹之分,有的酷似秦咸阳宫出土物,颇具秦文化风格。还有大量青铜箭镞、炼铁窑炉、铁渣铜渣铜饰件以及陶纺轮、陶网坠。沉睡千年过后,它们以另一种角色继续它们的生命价值。

为考究古建筑风格,考古工作者在内城南面西汉大型台形建筑基址上,发现有两排规整的柱洞,推测可能是某个宫殿的所在地。同时,他们在城外西面发现一座叫做天子堆的古墓,在南面一公里处发现有称为皇帝地的古墓地。据《泰和县志》记载,南北朝时陈朝建立者陈霸先曾驻军于此。这些,似乎都在佐证那个推测的合理性。如此这般,这白口城一定还隐藏着更多我们期待的历史发现与传奇。

在泰和中学院内,有一座名楼,曰“快阁“,与白口城隔江遥对。快阁建于唐代。当年,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职泰和县令,常登临于此,因心旷神怡,遂将原来的“慈氏阁”易名为“快阁”。若干年后,继任泰和知县的黄庭坚以一首《登快阁》表达心绪,竟引得一代代达官名流随之而来。“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一种怅然与飘渺溢于言表,除了为官一任对泰和景物的体察与感染,诗中一定还有诗人对泰和白口城等人文遗址的悲怆和思考。

快阁与白口城,宛若泰和的两道人文标志,一显一隐,荡漾于千里赣江,荡漾于千年时光。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