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这些人和书影响了我们
2017是文坛告别之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1月22日红学家冯其庸;4月,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先后离世。

                              

 “2017年是值得回味的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举世瞩目的事件,都将在史册上留下浓重一笔。即将过去的2017年,哪些人和书值得珍藏?哪些人和书影响中国?本文以文化背景为参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2017年读书文化的热点所在。

周有光:

“拼音之父”的醒世警言

2017是文坛告别之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1月22日红学家冯其庸;4月,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先后离世。周有光先生的“汉语拼音方案”造福世人,惠泽数代。他是一位通达、乐观的知识分子,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历史进退,匹夫有责”的情怀,以及宁静淡泊,清贫简朴的生活态度。

周有光最可贵的特点,是一直关注世界的最新发展,并站在时代的前沿。百岁后相继出版的《朝闻道集》《拾贝集》《静思录》《百岁所思》等著作,展现了他“要从世界看中国”的人生智慧。以前,他总爱说:“上帝也老了,把我忘掉了。”而今,上帝终于没有忘掉这位112岁的老人。有人问周有光有什么经验可以留给后人?他说:“如果说有,那就是坚持终身自我教育,百岁自学。”

董卿: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

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朗读者》,2017年多档文化类节目接连“火”遍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央视主持人董卿说:“这是时势造英雄,人们需要把心放在文字里,《朗读者》刚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在每期节目中,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各不相同的朗读者,都深情地朗读一段文字,为父母、为子女、为配偶、为学生、为朋友、为观众、为自己……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等。聆听嘉宾的人生故事,聆听一段与主题有关的朗读,《朗读者》带给中国太多的感动和力量。

“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是《朗读者》的灵魂。8月,董卿主编的同名图书出版,以节目为基础,增加文学含量,提升阅读品质,是图书的编纂追求。我们为一些朗读者的故事感动,为一些朗读者的精神感化。感动、感化之后,我们该怎样拓宽自己生命的厚度,这或许是喜爱《朗读者》的观众值得思考的。

周梅森:人民的心声与期盼

3月,《人民的名义》成为刷爆全网的现象级作品。“厉害了,我的‘人民’!”电视剧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剧集热播期间,《人民的名义》原著纸质书销量增长21倍,电子书增长191倍。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

周梅森以《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政治小说为人熟知,《人民的权力》里的很多情节,不仅来自真实的社会新闻,也源自他的生活。周梅森坦言:“《人民的名义》是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部反腐小说。”当然这也是一部让人民群众满意和欣慰的作品。因为作品道出了人民的殷殷心声和真心期盼,向腐败分子亮出了正义之剑,让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宛如一股清流。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陈忠实:彰显民族的历史内涵

4月,电视剧《白鹿原》播出,又一次激起了读者阅读《白鹿原》的热情。十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精美插图版《白鹿原》,让人想起当年《白鹿原》刚一问世,其畅销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白鹿原》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人的30本书”,在权威的“改革开放三十年10部长篇小说”评选中名列第一。

正像陈忠实所言:“小说展示了这个民族生存的历史和人的这种生命体验。”张嘉译饰演的白嘉轩,代表着最朴实淳厚的农民形象,土地就是命根子,他恪守耕读传家的传统礼法,用“仁义”挑起白鹿村团结同心的明灯。腰板挺直的族长能够处理好兄弟反目、族人互殴、邻人相骗的生活琐事,却在封建礼教与宗法文化崩塌时空余悲怆。这也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经历这么久没有中断。

阎崇年:寻求解读历史新突破

从早年走上《百家讲坛》后,历史学家阎崇年已经成为一个公众人物。5月,他出版《御窑千年》,认为最大热门“一带一路”中的丝绸之路,实际也是一条瓷器之路。他坦言,以一种优美器物即瓷器作为中国的英文国名,既是瓷器的骄傲,也是中国的自豪。书中,他通过“瓷器之路”传递中华文化,以历史启迪智慧,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与残酷,分析让人感到深刻真实,使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在阎崇年看来,宫廷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要了解其精髓,则必须通过其载体———御窑。皇宫有御窑,能成其大;御窑为皇宫,更能显其贵。阎崇年立足于千年中国历史,品味御窑瓷器的传世精品,纵论御窑的兴与衰,透视瓷器的情与趣。历史的观察,人文的叙述,以小见大,寓理于器,淋漓尽致地展现御窑及瓷器对于中国文化的作用,以此窥见中国历史的独特一面。

梁晓声:见证人性光辉与尊严

作家梁晓声一直被当做平民的代言人,他与共和国同龄,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无论是回望过去,还是刻画当代,他都悲悯底层命运,笔指官僚权贵秉持道义。1月《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3月《此心未歇最关情》,7月《中国人的日常》。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梁晓声的风格,一如十多年前,依然保持着他那种罕见的真诚,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义愤和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以及他对中国人、对中国的殷切希望。他认为中国民间具有极其本能的、蚕丝被套般的向善维护系统,以影响自己的儿女们不变恶劣,这个系统从未被彻底摧毁。他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爱与被爱,需要理想与担当。所以,梁晓声不仅属于一个时代,更属于他生活的一切时代!

石黑一雄:

记忆与遗忘的时代选择

10月,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表彰他“以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石黑一雄与拉什迪、奈保尔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作家三雄”。他的作品不关注特定国家、民族的灾难,而试图探讨变革中人们内心的感受,《远山淡影》《长日留痕》等作品,确立了他在移民文学上教父级地位。

石黑一雄是“动人的咏叹过去的诗人”,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作家。“没有了记忆,就没有了源头。我们的爱会不会枯萎、死亡?”他对回忆有着极深的理解,在他的巨著《被掩埋的巨人》中,关注的是杀戮面前,要真相还是遗忘?石黑一雄想借此探讨:一个个体、民族和社会,究竟应该记得什么,又该忘记什么,如果这记忆和他未曾生逢的战争一样,能给他带来如此深刻的影响,那么又能给所有人带去什么呢?

王蒙:坚守中华文化的自信

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王蒙先生是文化自信的提倡者,他是当代具有标志意义的作家、学者,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其文化言说具有不一样的眼光和品格。

王蒙一贯坚持文化的自信,1月《得民心得天下》,4月《王蒙讲孔孟老庄》,10月《王蒙谈文化自信》,11月《中华玄机》。读这些书,不仅理解和认识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含义,更能懂得了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不断发展和充满活力,必须要有“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黄亚洲:永不泊岸的红船

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常委,瞻仰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时说:“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红船精神”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作家黄亚洲的《红船》,是对“红船精神”的文艺解读,尊重历史而又不拘于小节,铺陈红船而又不止于建党。

黄亚洲是一位有着严谨创作态度的作家,他创作的《开天辟地》《建党伟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作品,继承了当代历史类文学中,以细节还原历史面貌的写作范式。《红船》中,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百余位个性鲜明、命运迥异的历史人物,写他们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思索与进取、沉浮与抉择。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提倡红船精神,对于当代而言,至关重要!

毕淑敏:

旅行是心灵和解的过程

年终,人们都希望出去逛逛,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旅行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旅行究竟有什么意义?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对此,作家毕淑敏最有发言权。2月《美洲小宇宙》,5月《带上灵魂去旅行》,8月《破冰北极点》,9月《旅行是为了抵达内心和远方》,12月《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新版)》,毕淑敏在用一个个脚印丈量这个世界的同时,向世人展示,旅行是心灵和解的过程。

毕淑敏说:“书与旅行,是飞向天堂的两翼。”既是医者又是作家的身份,让毕淑敏一次次目睹生命的青春与苍老、健康与病痛,对珍视生命与灵魂有了独特的领悟。“一个人走了多远的路,去过多少个地方,见过多少人……这些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在旅途中看到过什么,曾想到什么,归来后你若隐若现地感到改变了什么。”在都市人都渴望着逃离束缚、独自旅行的时代,毕淑敏应该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共鸣!

综上所述,读书热点的呈现,再一次证明: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改变未来。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