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如藤
很多藤条是有用的,并不是自生自灭。农家的背篓、粪筐、撮箕,都可用结实的藤条编织。还有一种藤椅,用上好的藤条编成,坐在上面,很是舒适。毛主席在庐山上有张......

山里的村庄,山大人稀,藤是常见之物。

只要有土的地方,再贫瘠,也长有藤条。荒野、田边、地角、院墙、篱笆上,甚至庄稼地里,都有藤条的身影。

很多藤条是有用的,并不是自生自灭。农家的背篓、粪筐、撮箕,都可用结实的藤条编织。还有一种藤椅,用上好的藤条编成,坐在上面,很是舒适。毛主席在庐山上有张坐藤椅的照片,就是那种藤椅。

在那个年月里,乡人们将从山里割来的青藤,蒸煮,剥皮,晾晒,打包,卖给代销社,换来全家所需的煤油和盐,偶尔也买点给家里孩子的糖果和新衣裳。

有种叫葛藤的,叶子是猪的好食料,结的荚打成粉,可食,是很好的保健食品。于是有公司大规模种植。

更多的藤,是长在野地里,任凭风吹雨打,霜覆雪盖。从春的青到秋的枯,循环往复。

“竹障山鸟路,藤蔓野人家。”唐人苏颋也是喜欢藤的。茂密的竹挡住了鸟飞的路,藤蔓满地的旁边,那户人家或是耕织,或是闲暇,悠然自在地生活。

同是唐朝的张籍,将许多的藤种在自家小院,“独凭藤书案,空悬竹酒钩。”连书桌也是藤编的,阳光的午后,悠然喝着老酒,看天上云卷云舒。

读小学时,跟着大人唱了一首歌,叫《公社是棵常青藤》。那个时候不太懂歌词的意义,但却能流利地唱。“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可事实上,那个时候的“藤”,不粗壮,“瓜”也不甜。一年到头都在为温饱勤扒苦挣,可到头来,依然没有温饱。

我的小姑姑很晚才出嫁。家里人好像都非常着急,特别是我的奶奶。说媒的人三天两头都进家门,给小姑姑介绍对象。可小姑姑就是不肯,偏偏要自己找。奶奶说,世上只有藤缠树,哪有树缠藤。虽然不太懂,但确实在野地里没有看见树把藤缠着,都是藤沿着树攀缠。

长大了,才知道树缠藤是比喻。所以,到了恋爱的年龄后,脑子里一直回响着奶奶的话。于是,我总是主动地去与异性交往,才觅得美人归。

藤条在小山村里肆意地生长,时间久了,也就成了小山村的一份子。这不,到了夏天,瓜藤占领了菜地,红苕藤覆盖了庄稼地,花藤挤占了山坡。村子里很多的人,上山砍柴割草,都是用藤条当作绳子,把柴草捆好,背回家。

“林壑人事少,风烟鸟路长。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被誉为“唐初四杰”的卢照邻,在自家庭院里,种满了藤条。或许是紫藤,或许是葡萄藤,悠闲地在藤叶棚下乘着凉。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李贺也喜欢用藤箱装书。我父亲也有一只藤箱,用了好多年,四角已经磨破了,还舍不得丢掉。

其实,那个养我的小村子,就像一根藤条。我们都是那延续千百年的村子这根藤上结的各种瓜果。不论是否长大,都与那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挣脱都难。

不时想起老家那座小山村,便觉着自己就是小山村那根藤条上的花籽,为了生存在外飘飞。

风雨人生中,那根连接故乡的藤有时被生生地扯断,可犹如莲藕,断而丝连。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