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阳光雨露” ——万安服务残疾人脱贫记事
今年8月以来,为更好地服务贫困人口中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助力全县脱贫攻坚,万安县残联通过推行“123”工作法,以提高残疾人办证率为切入点,精准识别、精准服......

□本报记者邓勇伟

万安县韶口乡田西村身患重度残疾的低保贫困户丁贱生做梦也没想到,一本小小的残疾证,居然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现在不仅办证的检测鉴定费用全免,而且持证后每月还能领到100元的生活、护理‘两项补贴’,党的好政策和干部为民办事好作风确实不错嘞!”11月10日,坐在通过申请并由县残联送来的新轮椅上,丁贱生脸上挂满了笑容。

今年8月以来,为更好地服务贫困人口中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助力全县脱贫攻坚,万安县残联通过推行“123”工作法,以提高残疾人办证率为切入点,精准识别、精准服务、精准发力,让该县身患残疾的贫困群众享受到了脱贫路上的“阳光雨露”。

“‘代表、服务、管理’是残联的主要职责,服务的对象主要为持证残疾人。全县各类残疾人共1.92万,办证的才4800人,那就意味着有近74%的残疾人无法正常享受到助残政策。所以,只能通过推行‘123’工作法,提高残疾人的办证率,全面掌握残疾人的生产生活状态,及时跟进帮扶举措,才能有效助推全县脱贫攻坚。”采访中,县残联理事长刘炜向记者介绍说。

何谓“123”工作法?简单来说,“1”就是以县“两办”的名义制定出台了一个《关于开展争创优秀村活动提高残疾人办证率促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的实施方案》;“2”就是为切实提高残疾群众对政策知晓率和参与率,实施了广泛宣传摸底、积极组织筛查检测两个步骤;“3”就是为方便残疾人办事,在优化残疾人办证上开展了增加检测鉴定机构数量、增加下乡流动办证次数、减少申请办理流程的“两增一减”三项服务。

在县残联工作近3年的肖红莲,原本只是在办公室做做文件收发的事,今年8月,由于业务量增大,单位特意安排她一同参与到残疾人的办证工作之中。“以前每个月平均也才办个15本证,而8月至9月不到50天的时间里就办了近600本证,你说这办证率提升了多少?”

采访中肖红莲告诉记者,为提高残疾人办证意识,方便大家办证,县里不但加大了入户宣传力度,还拿出了专项经费给前往县外医院检测的残疾人每人150元的交通补助,对不易出户的特定贫困重度残疾人,县残联把流动办证车开到了残疾群众家门口,实行检测、鉴定、申办“一站式服务到家”,并特意购进了一台万余元的拍照打印设备,即拍即印,避免了群众忘带照片前来办证时的窘况。

减免各项经费近50万元、办事流程由6项减为4项、办证周期由过去的30天缩短至10天以内……据县残联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自推行“123”工作法以来,3个月的时间里,万安县新增办证残疾人1060人。

提高残疾人办证率,表面看是为了方便管理、服务残疾人,但实际上却是通过资格确认,让更多残疾人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普惠+特惠”政策,从而促进残疾人创业就业增收脱贫。

“现在办了证好啊,除了一些基本的补贴、补助外,8月份我申请的3000元残疾人产业补贴也到位了,我正打算用这钱再买些鸡苗和饲料,准备大干一场呢。”

说这话的是万安县潞田镇东村村民严中贤。上世纪90年代他从库区涧田乡移民于此前,因一次意外导致膝关节骨折。“当时家里穷,所以在家休养没去手术,谁知后面发展成了现在这样。”说着,严中贤卷起裤管,露出了早已肿大变型膝关节。

近两年,因残致贫的老严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扶下,通过产业扶贫资金和一点土地入股了村里的药材种植合作社,自己还在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发展起了养殖产业,去年一年的纯收入已超2万元。

在东村另一处,一间面积不大的平房里,几张桌椅上放着十几捆待加工的电源线,一群村里的留守妇女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这是该村电子扶贫车间里每天都在上演的动人一幕。

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万安县一大批非公企业也参与其中。东村这个扶贫车间,就是村里和万安县协讯电子协商后合办的,大家手中加工的线束便是协讯电子定单产品中的重要材料。

据了解,这个车间自去年9月建成后,员工已由8人发展到了32人,其中贫困户20人,持证残疾人12人。“在这里做事的大多有老人和小孩要照顾,有些还是身体不方便外出打工的。虽说劳动强度不大,技术要求也不高,但是只要吃苦肯干,还是能挣上几个钱的。”村第一书记陈晖介绍说。

也正是因为吸纳的残疾人比例大,所以近段时间县残联的干部还多次叮嘱陈晖,要他抓紧时间组织材料申报“阳光助残基地”项目,好让扶贫车间能发展得更好,惠及更多的贫困户和残疾贫困群众。

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万安县的残疾人办证工作还在进行,该县已有越来越多的持证残疾贫困群众走上了奋力脱贫的征途。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