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书的疯狂爱法
名人分很多种,其中知识性名人最受人尊重,因为他们董书、爱书,他们知道书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的海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真爱所以变得疯狂。

名人分很多种,其中知识性名人最受人尊重,因为他们董书、爱书,他们知道书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的海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真爱所以变得疯狂。

探书: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用这样的方法读书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晒书:清文学家朱彝尊,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著有《经义考》《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一天,他躺在荷花池边,袒胸露肚地晒太阳,恰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碰见。问其原委,朱叹道:“我一肚皮书派不上用场,快发霉了,晒晒太阳,免得霉烂。”康熙回京后,召其面试,见他满腹经纶,便当场封了官。后来,人们在那荷花池旁筑了个“晒书亭”,朱彝尊晒书的故事从此传开了。

吃书: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痴瘤。”袁枚自然是善吃者。“善吃”就是咀嚼得法,品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嫁书: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子,学者称船山先生。他勤恳著述四十年,著书224卷,代表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他的大女儿出嫁时,陪送的嫁妆是一箱书稿。他说:“这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

惜书: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养成了爱护图书的好习惯。每次看书,他总是先洗手,一旦发现书脏了,就小心地把它擦干净;他还学会了钉书、补书的本领,备有一套工具,如发现书有破损,便及时细心整理、修补,使之面貌一新。

啃书:李时珍从小跟父学医,22岁当医生,博采经方、单方、验方,外治内服,疗效显著。他发现《本草》错误很多,品种不全,决心重修。经27年辛勤劳动。“啃书”无数,遍访名山大川,搜集药物1289种,插图1160幅,处方11096个,于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

醉书: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他结婚那天,亲朋好友纷纷前去贺喜,却久久不见其出来,大家都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口时,亲友们四处找寻,才在书房里找到他,闻一多仍然穿着旧袍在看书。他家里人说他一看书就会“醉”,醉得把别的事都忘记掉。

绑书:我国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是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他在由红海向欧洲驶去的船上,因遇风浪,大船颠簸得叫人无法站稳,他便请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

煮书: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书室里,挂着“煮书”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这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

猜书:华罗赓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时,首先要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猜想书的布局谋篇,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读了。如果不一致,他则要认真地读下去。华罗赓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的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救书:世界大文豪高尔基爱书如命。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抢救的是书籍,其他东西均不考虑。为了救他的那些书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与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泥塘里,被愚笨和下流淹没。”

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