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助推青原区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 区政协办公室 2017-11-16 19:19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为深入了解我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学习借鉴外地全域旅游发展先进经验,更好促进我区全域旅游发展,按照年初区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由区政协副主席欧阳太新率队组织部分区政协委员开展了“助推青原区全域旅游发展”专题调研活动。本次活动采取区内调研和外出考察相结合方式,在区内对东固景区、富田景区、渼陂景区、青原山景区以及新圩、富滩等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座谈,在区外赴浙江嘉善县、江苏句容市、安徽绩溪县等三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进行学习考察。现将有关调研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地”旅游发展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浙江省嘉善县属典型的江南水乡,区域面积506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之称。该县人文底蕴深厚,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水乡如梦,古镇入画,田园可诗。有千年古镇西塘、七百年文化古迹吴镇纪念馆、十里蓉溪水乡大云生态旅游区、吴越名湖汾湖旅游度假区等。近年来,该县以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呈现健康快速良好发展态势。2017年1—6月,接待国内外游客76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1.56亿元,获得"银嘉善"的美誉。

江苏省句容市是南京的东南门户,区域面积1387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该市人文荟萃,旅游禀赋众多,拥有“南京新东郊、金陵御花园”之桂冠。著名道教圣地茅山有道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称。佛教“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上著名古刹隆昌寺,距今1500余年历史,是国内近代影响最大的传戒道场,山下有千年古村之称的杨柳泉民俗村。其他景点有江苏“九寨沟”瓦屋山以及乡村气息浓厚的南山农庄、圣妙农庄等生态景观园。该市拥有3A级以上景区8家,其中5A级景区1家,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以上特色旅游名镇名村8家,201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安徽省绩溪县为山区县,被称为“宣徽之脊”。区域面积1126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境内钟灵毓秀,底蕴厚重,人才辈出,自然景观颇多,旅游资源富饶。是徽菜、徽厨、徽墨和徽剧的发源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有“邑小士多,代有闻人”之美名。有胡宗宪、胡雪岩、胡适、胡锦涛等一大批名人;有龙川和龙须山景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障山峡谷等自然景观。3A级以上景区10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4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 省级森林公园2处。近年来,该县先后评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休闲自驾游目的地”和“全国第二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嘉善、句容和绩溪的全域旅游发展主要体现在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服务全域配套上,能够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张蓝图绘到底”,戮力同心,担当实干,到处呈现人画合一、风声水起生动局面。

一是景观全域优化,让处处是景、处处可游不再是“奢侈品三地都立足各自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特质,把所在地域当作一个大景区、大公园来打造,既注重景区建设与城乡建设整治相结合,又注重全域景区与重要景点有序推进,大力提升城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内涵和品质,使“全景优化、全域旅游” 并非平铺直叙,而是点线面全覆盖,功能特色显著。嘉善县以全域理念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结合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在全面加强城乡环境整治、景区景点提升改造的同时,着力唱好“重头戏”,重点建设了西塘特色度假小镇、歌斐颂巧克力小镇和美丽乡村A级景区。句容市按照“景城、特色镇、美丽乡村”三个层级全域优化,把城市作为旅游载体,精心建设了义台历史街区、句容河风光带等城市游憩区;结合各镇特色,建设了农旅小镇、康养小镇和鲜果小镇等特色镇;布设了农家乐、休闲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绩溪县不断提升核心点,打造新亮点,整合老景点,开展了景观升级工程,提升了龙川、徽杭古道、西关古里等景区品位,徽文化产业园、胡氏宴酒文化园成为“旅游符号”。

二是产业全域联动, 让有看头、有听头、有玩头不再是“遥远事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旅游产品,不断刺激游客消费“欲望”和满足其消费“胃口”,是三地推动全域旅游提质增效发展的“秘芨”。嘉善县通过产业深度融合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倾力做好旅游+农业(碧云花海、浙北桃花岛)、旅游+工业(歌斐颂巧克力小镇)、旅游+文化(吴镇纪念馆、孙道临电影艺术馆)、旅游+商业(华夏幸福风情水街)、旅游+特色小镇(西塘镇)等发展新模式,全域发挥“旅游+”带动作用,萌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新业态。句容市充分发挥旅游拉动力和整合力,为产业全域联动插上翅膀,大力开发了农业生态观光、农耕农事体验等新产品,培育了茅山中医药健康、宝华山养生养心等康养产业集群。绩溪县以文化旅游为主线,突出美食餐饮、休闲养生两大产业,发挥旅游业催化集成作用,打造了伏岭镇“徽州味道”、瀛洲镇“龙川梦园”等特色小镇,举办了马自骑、跑山赛等体育赛事,使农产品成为旅游商品,山地资源成为户外乐园。

三是服务全域配套,让宜游宜乐、宜住宜行不再是“稀罕物三地注重不断丰富服务供给,实现全要素综合配置,加强旅游服务环境建设,更好适应当前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对旅游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嘉善县遵循“沪善同城”总体定位,通过“三个对接”推进旅游全面“接轨上海”,加快完善旅游交通互联互通,搭建智慧旅游平台,扩大旅游营销,推行旅游一卡通。句容市大手笔建设6000平米的全域旅游综合性服务中心,全面完善景区景点旅游标识系统,大力提升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以及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标准和接待能力。绩溪县深挖徽菜、徽雕、徽墨等产品文化价值,大力鼓励各类旅游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促进了本土企业航佳旅游集团、徽杭古道旅游公司等壮大,引进了外埠企业中青旅、上海景域集团等来县发展,整体提升了全县旅游服务实力。

二、“三地”旅游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地”旅游发展经验,给我们主要有三个方面启示。

启示之一:融合共生发展,是全域旅游发展的趋势所在。全域旅游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综合性产业,可谓“一业兴,百业旺”。一方面,“三地”都着力推动旅游融合发展。重视 “旅游+”具有“搭建平台、提升价值、促进共享、提高效率”的功能,按照“旅游+”模式,加强旅游与农业、林业、商业、文化、体育等行业以及与农业园区、生态建养、文化创意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形成具有示范、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产业链条,逐步营造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协调发展格局。句容市通过旅游与文化融合,打造了总投资1050亿元的“恒大童世界”,成为镇江市历史上最大体量的文旅产业。另一方面,“三地”注重综合考虑本地区位、交通、周边环境等因素,突出最能产生影响力、爆发力的主题,精心策划建设旅游集聚区。嘉善县以“甜蜜”主题引领,引进总投资180多亿的梦幻嘉善和蓝城集团项目,建设大云旅游度假集聚区,并力争2019年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使之成为“中国甜蜜度假目的地”。

启示之二:产品供给丰富,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全域旅游不仅仅限于过去意义上的景区、景点,观光、体验、休闲等都应该成为旅游产品,并有其他地方不可复制的、在省内外乃至全国有特色、有地位的旅游品牌优势和知名精品旅游线路。“三地”一方面,注重开发具有特色化、叫得响的体验式、休闲式旅游产品。嘉善县深入挖掘西塘贵为“吴根越角”、古代吴越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地域特质,既利用古镇核心保护区1.01平方公里保存完好的25万平米的明清古建筑群,原汁原味还原千年的人文习俗,让现代人穿越古代,体验 “古人”生活,又发挥古镇江南水乡独特韵味。尤其是,三地都注重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资源,打造最能体现风土人情又颇具温馨情怀的各色民宿,给游客返璞归真、亲近自然、放飞心情的乡野生活,满足了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注重全面提升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旅游品牌创建,尤其重视4A级以上景区建设,同时重视连点成线、扩线成面,通过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串起优质精品景点,形成具有“虹吸”效应的压倒性优势的旅游示范区。句容市依托“花山”宝华山、山中千年古寺隆昌寺和山下杨柳泉千年民俗村,打造了“三节一会(民俗文化节、泼水狂欢节、泡山节和花山古庙会)”独特旅游“地理标识”。绩溪县通过重点建设徽菜产业园、龙川景区等4A级以上景区,开辟徽州美食之旅等高端旅游线路,使之成为“全国最佳休闲养生目的地”。

启示之三:共建共创共享,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根本基础。通过全域旅游发展,不仅要让旅游所在地山川美、文化兴、百姓富,还要让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群众精神文明素质整体提高。“三地”旅游发展表明,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责任主体。必须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治理机制,既要强化旅游部门职能,又要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责任,更要调动当地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性,形成共建共创共享联动体制。三地”都成立了高规格领导机构,出台了鼓励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全域旅游政策,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融入”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先行。以建设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编制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发展路径,制定工作规则、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三地都编制了总体发展规划,实行了“多规合一”,设立了旅游发展基金,组建了旅游发展公司,制订了系列实施方案、考核激励办法。

三、助推我区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原旅游工作,区第四次党代会将“全域旅游新景区”建设列为“四新青原”建设之首进行谋划部署。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区发展全域旅游具有独特优势,且正当其时。首先具有优秀特质的旅游资源及其禀赋;其次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再次具有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但不可否认,我们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旅游软硬件和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二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形象鲜明的旅游产品,缺乏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主体;三是旅游市场主体发展缓慢,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接待力不足,市场人气不旺。诸如等等。

与嘉善、句容、绩溪相比,我们要正视差距,砥砺奋进,学习借鉴三地有益经验。按照“全景吉安、全域旅游”工作要求,做强青原山景区和渼陂古村旅游集聚区,做响东井冈革命根据地、文天祥故里等历史名片,做靓白云湖、富水河、青东公路沿线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做大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旅游+”特色园区,将我区打造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一)坚持项目为王,夯实旅游龙头产品。一是合力打造渼陂旅游集聚区。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的思路,在景区布局规划上要超前,有爆发点。突出千年古村风貌,古村旅游元素要丰富,如有街、巷、廊、桥,楼、台、亭、阁,园、坊、栈、祠,庙、庵、堂、馆等,聘请一流古建单位如广州园林精雕细琢。大力度、全覆盖引进商业、民宿、娱乐、酒吧、灯光秀等项目,引入茶楼、咖啡厅、餐饮、休闲、小商品、小食品等商业元素。突出江南水镇水街特质,依富水河、渼陂溪两岸建设烟雨长廊、水坊,开发竹排、游船等水上项目。打造卖点,建好“万岁军”馆、乡贤祠、名人馆,拓展文天祥、胡辁等文化旅游元素。推出古村民俗表演,恢复万寿宫商业娱乐活动。讲好渼陂故事,再现二七会议旧址(二七土地法、十万工农下吉安)等活课堂,提升毛泽东旧居(展示从井冈山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打造电影村,配置影院、歌舞厅、会议中心,让游客游之尽兴、娱之快乐、玩之忘我。二是全力创建青原山5A级景区等一批A级景区。全面提升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着力加强A级景区建设,填补我区无5A级景区的空白。大力推动青原山景区创5A级景区,挖掘和弘扬青原山阳明心学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青原山景区建设和阳明书院提升改造,打好佛禅文化和阳明心学两张文化名片,建设修心、修禅、研学、休闲胜地,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其他地方不可复制的游学品牌。同时,全面推进东固革命根据地景区创4A级景区,渼陂古村、富田景区创5A级乡村旅游点,现代农业示范园、逸乡园创省4A级乡村旅游点。把A级景区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实现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三是加快创建一批各层面全域旅游示范点。全域整合资源、全要素综合配置,对全区城区、乡镇、村落等进行谋篇布局、全域推进。在城区层面,把城区作为最大旅游载体,注重注入旅游、文化元素和符号,让城区充满文化氛围、创意韵味。在乡镇层面,结合各乡镇特色基础,重点建设畲乡风情小镇、文陂文旅小镇、历史文化小镇、商贸集市小镇等特色乡镇。在村落层面,谋划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布局农家乐、民宿度假等不同层次的乡村休闲产品,满足不同游客消费需求。

(二)培育新型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实施旅游+的发展模式。坚持全产业融合,强化“旅游+”的联动机制,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及旅游与文化、城建等融合发展。通过“旅游+农业”,大力推广农业生态观光、农耕农事活动等种养型、体验型、休闲型旅游,通过举办农事节庆,把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农民变成旅游项目经营者。通过 “旅游+文化”,打出青原作为庐陵文化核心区的文化品牌,将文化深深植入旅游之中,形成庐陵文化游、乡村民俗游、名人书院游系列精品文化旅游,让文化通过旅游更好走向市场,也让旅游更有魅力。通过“旅游+城镇”,把旅游思维贯穿于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城镇景观建设,拓展城镇休闲空间,大力发展城镇旅游综合体、文化主题创意园、城镇绿道慢行系统等新型业态,让街区成为景观、城镇就是景区。二是深度打造全时空全感官业态以富水河景观带和青东休闲观光路“一带一路”为主轴,开发河流观光游、田园风情游、休闲健身游,催生少儿经济、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和养生经济,大力发展健康养生、自助采摘、户外拓展等新业态,拉长旅游产业链。在已有“四景”空间布局上,丰富农村休闲、采摘、耕作等农事体验性娱乐项目建设,增加主题小镇、特色小镇、婚纱拍摄基地和户外写生绘画基地。分片区重点打造庐陵美食主题餐饮娱乐区、畲乡风味特色美食街。三是注重旅游招商升级和市场主体培育。实行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一手抓政府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投入,一手抓招商引资和社会投资。精心筛选、包装旅游招商项目,推动青原山、渼陂、富田等优质资源与优势资本结合,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通过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知名公司开发建设和经营有市场前景的景区景点,对托管运营景区景点企业实行一年一签制度,合理确定考核指标。注重培育扶持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着力破解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瓶颈,提升承载接待能力。不断创新旅游融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旅游企业、旅游项目融资支持,推广PPP等融资模式,破解旅游资金短缺难题。实施旅游龙头企业促进计划,鼓励支持旅游要素企业做强做大,重点扶持一批旅游交通运输、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购物、餐饮和旅游娱乐等专业型骨干旅游企业。

(三)增加服务供给,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一是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断满足全域旅游行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从观念、方式、技术等创新着眼,提供全时空、多方面、复合体的服务保障。立足旅游交通环境、旅游配套环境、旅游服务环境“三便利”,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一方面,在“快进”上要实现从高铁站、火车站、机场、环城高速路、汽车站、自驾游到主要景区的无缝对接。加快青原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对青东公路进行拓宽和部分道路改线,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开青原旅游专线大巴,完善交通引导系统,整顿交通秩序,加快景区联通公路。另一方面,在“慢游”上要结合沿线景观风貌和景区资源特点,建设具有游憩、体验、运动、健身等复合功能的主题线路,增设共享单车道、绿色骑行慢道等慢行设施;在青原山、渼陂建设游客换乘中心,投放电动环保观光游览车等。二是注重旅游服务环境优化。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管理,落实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标准,提升各景区景点规模品质,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厕”七要素,完善星级酒店、游客中心、旅游公厕等配套建设,在成熟景区内配建游览、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停车场所设施。深入挖掘青原特色菜肴和食品,举办全区性美食节,推出青原十大特色名菜。加大旅游宾馆、招待所等建设力度,吸引更多品牌企业来投资兴建中高档酒店。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出台民宿行业管理办法,解决民宿行业市场准入问题,每个乡镇发展1-2家示范性民宿,鼓励农户利用自住房参与旅游服务,满足不同游客需要。加强景区景点逸闻趣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资料搜集、整理,撰写一批故事性强、能触动人心的精彩讲解词,各景区必须有2-3名金牌讲解员。促进旅游服务品牌化,定期评选表彰最佳文化旅游景点、最佳旅行社、最佳讲解员、最佳旅游饭店、最佳农家乐、最佳旅游商品店等先进典型。三是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分析客源市场,准确定位目标游客,主动对接井冈山红色培训,中小学生研学游,省内外自驾游以及中部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客源。运用差异化营销方式,探索专业化营销渠道,办好节庆和互联网营销活动,将宣传与营销相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自身营销与专业宣传营销企业相结合,策划青原风光摄影作品展评、青原“VR+旅游”全域景区虚拟体验游等系列营销推广活动。差异化推出禅宗文化游、阳明心学游、红色文化研学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四)强化统筹协调,增强旅游发展活力。是建立全民共建共享旅游创新发展机制。树立全民发展意识,鼓励旅游所在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就地实现群众旅游就业,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成果,让旅游所在地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锦绣家园。坚持“五个一”统筹推进,即“一个理念定位”,凸显全域旅游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个规划引领”,聘请高规格团队编制多规合一的全域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一个方案实施”,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明确全域旅游创建目标要求;“一个考核激励”,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增加全域旅游权重,增设旅游发展重大突破奖。“一个平台导向”,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组建青原区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二是加强宏观管理和旅游人才培养引进。在我区旅游发展初期,政府对旅游发展“大包大揽”,短期内收到了显著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并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今后应逐步减少政府微观管理。政府重点是制定规划,优化环境,提供服务;项目建设、产品营销、旅游接待,尽量交由市场运作,形成政府与市场良好互动。要强化旅游管理部门职能,明确各项目标任务,加强投入、建设、运营、管理、协作机制建设。要建设“旅游人才工程”,区财政每年安排旅游人才培养资金,专项用于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分层分级培训机制,通过举办全域旅游干部培训班等方式,加强旅游各层次人才培养。采取岗位聘任、项目聘任、短期兼职、项目合作等灵活方式,柔性引进亟需旅游人才。三是出台旅游发展扶持政策。设立旅游产业基金,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出台土地利用、金融财政等鼓励性政策,制订全域旅游工作指标、工作标准。对符合标准的民宿、农家餐饮、旅行社、A级旅游景区、旅游商品店等给予不同等次奖补。积极推进旅游惠民工程,对全区境内全域旅游景点景区,除规定法定节假日外,试行本市居民一律凭有效身份证件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