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灯火一家风 —— 看吉水县阜田镇几则孝道爱心故事
那是一个村级敬老院,位于双山水库之畔,与育贤村委会、育贤小学仅一路之隔。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76套可供2人以上居住的公寓式住房。同时,建......

16

爱心家园里,宋聪根给老人端饭。

17

潘梅英带着孙女与二哥聊天。

18

周四保照顾瘫痪妻子。

□本报记者潘虹莉 文/图

同江河、万华山,双山水库、石莲洞。山山水水,养育辈辈阜田人。

敬尊长、别长幼,睦兄弟、和妯娌,息争诉、睦邻里,敬夫妻、共患难……这不仅仅是在吉水县阜田镇各族族谱中静止的文字,更内化为四万阜田人的行动准则。

代代人的呵护与打磨,将之如件件上好的古董般珍藏。于悄无声息间,积淀、升华。

敬尊长、别长幼

第一次对吉水阜田有感,始于它的“爱心家园”。

那是一个村级敬老院,位于双山水库之畔,与育贤村委会、育贤小学仅一路之隔。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76套可供2人以上居住的公寓式住房。同时,建有厨房、餐厅、鱼塘、菜园、医疗室、阅览室、活动室、露天健身场等配套设施,是全市最大的村级福利养老机构。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小小的行政村能建成如此规模的养老机构?育贤村委书记周顺根说:“在农村,留守老人多。养老,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家庭养老劳心劳力,老人跟着孩子跑,老人不自在,孩子回家想陪老人,又顾不上自己的孩子。我就想着能否建一个有规模的养老机构,把老人集中起来,让他们不孤单。”

他的想法在乡里传开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对此颇为认可,主动捐款,解决资金缺口;老人们听到了心里乐呵呵地盼着早日住新房;更有广东客商袁满欢被这好民风所感染,主动捐资捐物并来看望老人。

家园里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些或痴呆或手脚不方便。该村年轻的五保户宋聪根主动义务照看老人。他会在每日清晨6点、中午12点、傍晚17时和夜里24时定时定点去帮老人们洗漱、给他们端茶倒水送饭、查房。

“虽然我身有残疾,但党的政策好,给了我基本的生活保障。一直以来,育贤都以‘孝’为先。义务照看老人,也是一种传承。”照看老人很辛苦,可是宋聪根却很乐意:“记得有一次一个痴呆老人走失了,我立马四处寻找。后来找到了,我才放下心来。”

谈及爱心家园,86岁空巢老人刘桂英啧啧称赞。

门口处,戴福秀给她90岁的婆婆送来了崭新的被子,带来了新衣裳和水果。她和爱人同在新余工作。她们一直都想把婆婆带在身边照看,可是婆婆总是待不惯,每次都嘟囔着要回来。

“这里人好、环境好、条件好。婆婆在这里呆着很开心。”戴福秀说,“育贤除了对老人好,对孩子也很好。我们育贤小学还是一个村级完小。”

她说的育贤小学,在改造以前破烂不堪,既留不住老师,也留不住学生。为了提升村里的教育,小学改造迫在眉睫。周顺根与村里成功人士一同争取到了市、县两级村小改造项目近100万元。村民得知后,无偿让出土地建小学。每家每户还主动捐款,村民捐资达50万元。

每每有外人来此,都夸周顺根干得好。可是,周顺根心里明白,这些都是承袭先辈之恩泽,得益于至今仍在乡里乡亲积淀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家风。

睦兄弟、和妯娌

在阜田镇,振兴村潘梅英与丈夫不离不弃地照顾智障且聋哑的二哥的故事被乡亲们争相传颂。

从1990年公公大病一场开始,她和丈夫一同照顾生病的公公和先天智障且聋哑的二哥。1995年公公病逝,临终前,把最放心不下的二儿子托付给潘梅英照顾。这一应允,就是27年。前15年间,一边要养育自己的孩子,一边要照顾二哥,还好有丈夫主担当。可自2011年开始,丈夫身体莫名虚弱,2015年撒手人寰,留下潘梅英母子三人、二哥和还没还清的债务。潘梅英为了当初那句承诺,自丈夫离世,依旧坚持着把二哥带在身边照应。

至今,潘梅英12岁的孙女王宇仍然记得,2016年秋天,二爷爷爬木梯子摔断了手,奶奶没有任何抱怨,立马带二爷爷去吉安医院,找到骨科,帮二爷爷把手接好。直到二爷爷手好之前,一步都没有离开,二爷爷什么都不懂,奶奶生怕他走丢或有闪失。

一直以来,二爷爷不爱穿新衣服,只要他的衣服破了,奶奶就会立马会给他补好。二爷爷经常胃痛,奶奶常去医院帮他拿药,给他买补品,炖排骨汤给他喝,并且监督他,看他吃完。多年来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他。

前阵子,二爷爷手上不知道被什么弄伤了,肿得厉害。奶奶很着急,怕他被蛇咬了,什么都不知道。立即找到村上的医生,帮他搽药。后来诊断出来是黄蜂咬了,奶奶才缓下心来。

“奶奶很有爱心,一直辛苦照顾二爷爷,从来都不觉得很累。”王宇说,“奶奶常教育我们要孝敬长辈、关爱他人。妈妈没有因为要照顾爷爷奶奶和二爷爷而不开心,反而很支持。爸爸妈妈也都像奶奶一样对待人。”

振兴村村委主任罗卫元说:“潘梅英默默照顾聋哑二哥27年,很不容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她的影响下,我们乡风更加文明了。”

息争诉、睦邻里

“我们2008年到这里,他就开始在养路。从里塘村委会至陈家的乡道,另一边去竹园。没有钱,义务的。他要去做,我也支持。”罗生秀口中的他,是他的丈夫49岁陶壮文。

在阜田镇陈家村委塘下村小组,养殖户陶壮文一直坚持养路。没空时就请人去养护,有空时就自己去。他总觉得路边的草木长得太高了,影响会车车辆双方视线,容易出事。

为什么会有养路的想法,陶壮文说:“有一次路过时,看到因为道路的视线不好,小车与摩托车相撞,当时骑摩托车的车主腿全断了。从那时起,我就觉得应该好好养路。”

很多人劝陶壮文,说他又没车又没个一官半职又没钱补贴去干嘛,而他只是憨憨地笑,继续修路。“虽是村道,但涉及6个村委,好几千人通过。现在车多,新车怕被木枝划到走中间,很危险。如果是为了钱,请我去都不去。”

从以前拿矛刀到前年自费买来割草机,养路效率提高了不少。而他也为了自己的良心,表示在这里一年就会坚持一年,直到做不动为止。“他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还能长久坚持割草、养路,很好。对村民而言,也是一个榜样。”陈家村委会主任陶小林说。

敬夫妻、共患难

阜田镇下符村委小塘岭自然村,60岁周四保自2003年开始,一直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15载,被乡里人传为佳话。

在那年的一次劳作中,他的妻子突然被牛撞到,造成颈椎第四节损伤。生活无法自理,常年瘫痪在床。做饭、喂饭、洗衣、洗澡、喂水等都是周四保负责。不能走远,不能外出务工,只靠着七八亩地过活。期间,他还养育一双儿女成人。

下符村委会主任胡顺庆说:“他是我们这的模范丈夫,很难得。他的‘低保’,是村委会主动评给他,他没有主动要。”

“只要还能吃上饭,我就不会主动去向国家要‘低保’,很多人比我们还穷。”周四保说:“至于我的妻子,她年轻时嫁给了我,所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要守在她身边,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婚。”

15年间,他只离开过家中两夜。家庭困难,他没有放弃妻子、孩子,没有让孩子辍学,没有向亲朋好友伸手,更没有主动向村委申请要保障。“他是优秀的丈夫、伟大的父亲、真正的男人。”阜田镇党委书记唐小兵如是说。

近年来,阜田镇开展乡风民风调查、挖掘、整理、评比,树立了一大批诸如周顺根、潘梅英、陶壮文、周四保等好人榜样,他们的事迹在阜田甚至更远的地方争相传唱。而阜田文明乡风的氛围也日渐浓厚。

正如吉水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小鹏说言:“尊老爱幼、孝老敬亲、邻里友善,这些既在阜田各族家谱中,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阜田人,正用实际行动在诠释。”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