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五峰书院
2017-11-03 10:22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刘昱

五峰楼坐落在遂川中学校内的西北边。地方史志在描述五峰书院时说,“龙泉之地山清水秀,溪谷深阻,绵亘数百里,其县治南北遂水贯焉。烟火万象,既庶且富。南之右有巍然而轩敞者,是五峰书院。”(《五峰书院碑记》清·杜一鸿)当年大名鼎鼎的五峰书院只遗留这座五峰楼。据称这是书院的藏书楼。

五峰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是社会贤达捐资创办,当时的县令杨焯有感于没有一所全县性的书院,何以聚乡邑之英,汇江山之秀,得英才而育之。于是,他游说于合邑绅耆,公议捐资创建五峰书院,书院规模宏大,环境幽雅,成为遂川文化教育,英才荟萃之地。

五峰书院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而是艰难曲折,筚路蓝缕。书院建成后的十二年,来了一位重视教育,热心公益的县令。他就是杜一鸿。他到五峰书院视察,见书院经费紧张,运作困难,便召集士绅,讲明大义,倡议捐款。精诚所至,金石俱开,捐款者争先恐后。杜一鸿在《五峰书院碑记》中写到,五峰书院“合邑输资创建。越十二年,余莅兹土,周览城郭,至于书院,见其师长未延,膏火未设,喟然咨叹,亟诘其由,佥曰:‘是役之兴,费数千金。今功既毕,资用告竭,虽前令山左赵公置有义学田租,而岁之所收,不足以供一岁之用。’予曰,‘尔诸士有父兄之率,桑梓之谊,幸勿弃前劳以既厥美。’……复与邑绅士定议续捐,爰举群才,并集宣力,讲堂学舍,治滋完洁,庖湢有所,器用备具。”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五峰书院的教育经费一直为绅耆募捐。书院的管理者采用放债生息和购置学田等方法,促进书院经济的发展,保障书院长年运转。莘莘学士,担簦负笈,云集于泉江之畔,朝弦夕诵,勤学苦读。书院管理有条不紊,对学生的考核非常规范严格,方式也很讲究,除了山长堂考之外,童生每月还参加县考、州考,成绩优秀者,榜为秀才,可参加高一级的地方考试。童生吃住都在书院内,并发给膏火银(即生活费),对于家境贫寒的生员,给予别的经济资助,成绩特别优秀者,经考试选拔,评为廪生(即吃皇粮)。书院请名师担任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数是进士、举人。五峰书院为繁荣遂川的地方文化,培养人才,振兴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说起五峰书院的命名,与古代龙泉八景之一的“五峰排挞”相关。据《龙泉县志》记载:“五华峰在县南十五里,正对县治,盘亘十余里,特起数百仞,卓立如笏,参差起五尖,又如芙蓉状。”古时文人墨客题咏甚多:“五峰如笏拱南山,宛是朝臣列殿班。乍接翠微披紫绶,迥临紫极近天颜。”(肖启,遂川人,明宣德二年进士)。“龙迳盘紆翠几湾,莲宫高峙俯尘寰。渊明嗜酒偏归社,元稹题诗为爱山”(欧阳柱,泰和,清代诗人)。“坐压双溪面五峰,山水襟带势重重,有诸君子斯为盛,属我泉疆秀所钟。士以英多称磊落,文归大雅得春容……”(周埙,遂川人,清乾隆十六年进士,官汝宁知府)。

五峰书院的大门正对五华峰。五峰高耸,书楼雄峻,两两相望,形胜并峙,故将书院命名为五峰书院。五峰书院宽广敞亮,建有观澜楼、致道堂、山长厅、藏书楼、堂室斋舍,计有八十余间。还有泮池,石桥,园圃等,殿宇的彩饰,镂雕,古树如云青苍,都散发出幽雅、宁静的气息。莘莘学子在院中悠闲散步,低吟浅唱,或者登上楼台,琅琅而诵,院内高楼插云,泮池映日,远处五峰耸翠,密树含烟。院外泉江涛声依旧,雉堞和城楼格外爽朗,此情此景,令人心无旁骛,醉宜读书。正如一联所言:“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五峰书院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先生,还吸引了游人。王钟,号野樵,新城人,进士。他任五峰书院山长时,他的好友吴照(号白庵,南城县人,拔贡)听说五峰书院在龙泉八景的环抱中,要来游一游。两人相约分别从水陆两路出发,十几日后,两人不意在县城外三里处的罗滩相遇,大喜过望。进城游览后,当晚吴照夜不能寐,秉烛在书院内游走,信笔在书院壁题诗一首:“与君订约游龙泉,我愿驾车君乘船。君心坐待新水涨,我喜陆路经梅川。计程春尽君早到,首夏我定同周旋。当余留连梅川日,君犹乡里多稽延……”王钟读了吴照的诗,感慨良多,诗兴大发,赋了一首《答建昌拔贡吴白庵五峰书院题长句》,诗曰:“泉江面面秀岩壑,两载面山裹双脚。先生闻言兴欲狂,指期要践林泉约。水程陆路分后先,迟二十日余登船。夜来新水忽暴涨,黑云漫空水拍天。布帆蓦直如弩发,浪高岸涧船摇兀。星驰电掣三百程,罗塘湾口斜阳没……五峰迎我烟鬟碧,扁舟暂憩沙堤侧。推篷见面即欢呼,细述余踪动魂魄。人生聚首何离奇,况是良游早订期。虎潭资福烟霞古,好和坡公七字诗。”

此诗写了两人的离奇聚首及游历情趣,读来意味盎然。在五峰书院留有诗文的作者还有杜一鸿、周埙、欧阳复旦等,他们都是当时的知名诗人及朝廷官员。

随着西学东进,书院教育逐渐衰落,1905年清廷取消科举,五峰书院落下了历史的帷幕,改为五峰高等小学堂。1938年秋,日寇的铁蹄践踏江南土地,樟树籍的留日学者徐苏中、王迅川,将上海私立“江西中学”从进贤迁入遂川城内西门,并设立“私立江西中学遂川分校”。1940年4月,省府训令,将分校交由县长丘新民整合成立“遂川县立中学”,10月18日获省府正式批复。1941年10月,陈躍中接任遂川县长兼遂川中学校长,次年元月将遂川中学迁入五峰书院(即五峰高等小学堂)。此后,县长杨耕经、遂川籍留法学者欧阳冰、遂川籍留英学者谢兆熊都曾任遂川中学校长。

县令杜一鸿所说的“熏蒸自昔,人文蔚起,于时为盛”真正成为遂川的文化现实。五峰书院的琅琅书声已经沉寂,这书声早已融合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泉江依旧流淌,五华峰依旧层峦叠嶂。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