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不孤 ———听83岁老人讲述幸福生活谢党恩
10月20日,泰和县碧溪镇霞溪村83岁老人陈儒才一大早就赶到井冈山报社,带着数份材料和干粮到周刊部,希望能在十九大召开之际,向党报说说心里话,表达他这个曾经......

4

老人向记者讲述特殊经历。  

□本报记者潘虹莉、李夏署文/图

10月20日,泰和县碧溪镇霞溪村83岁老人陈儒才一大早就赶到井冈山报社,带着数份材料和干粮到周刊部,希望能在十九大召开之际,向党报说说心里话,表达他这个曾经的孤儿对党的无限感恩之情。

虽说老人已到耄耋之年,可是他不但口齿清晰、容光焕发,而且听力也很好。陈老缓缓地向记者讲述他的故事。从饥寒交迫、四处流浪到党和政府培养他成才,再到如今,他顺利平安、儿孙满堂,8个孩子多是国家干部。在一个多小时的讲述里,陈老言语中全是对党的感恩,无数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动容。

1936年8月,陈儒才在泰和碧溪出生。在那个饥寒交迫的时代,他的家庭和当时大多数家庭一样贫寒,上无寸瓦,下无片土。为了谋生,双亲只得住山棚租田耕种。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他一点一点长大。虽说少不经事,可是他依稀还记得双亲常常“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尤其是后来父母均患病,却无钱医治,于1940、1942年先后病逝,至今不知葬在何方。

一时间,陈儒才成了孤儿,那时的他,年仅6岁。兵荒马乱无处安身,他只能到处流浪,这一流浪,就是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一年也是陈儒才的幸运开始之年。那年13岁的他,被碧溪乡石堆村的村支书石宪德送到碧溪乡政府。因为他是孤儿,乡政府妥善安排他到泰和高言小学免费就读。

当时的陈儒才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深知唯有成才才能回报党恩。不论是在高言小学还是后来在吉安师范的简师部、高师部,亦或是再后来的吉安师专,整个学习过程中他都是名列前茅。

毕业后,他成为了泰和县禾市乡的小学教师。同年,与同为人民教师的王庚莲结为夫妻。两人先后抚养8个孩子长大成人。退休后,他还参加了泰和县志的编写整理等工作,继续为党为国发挥余热。

1999年,陈儒才不幸患病住进泰和县医院,一住就是18年。期间,他深深感受到医保政策的惠民、利民、便民,也有感于泰和医者的好医德。

从孤苦零丁到儿孙满堂,从挚爱双亲病痛无治而亡到自己患病享受当代医保好政策。多年来,他时刻将党恩铭记于心,也一直教育孩子要勤奋好学,要安分守己,要时刻不忘党恩。“人不能忘本,要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我能活到今日,真的要感谢党,党恩浩荡,祖国伟大。”陈儒才满怀深情地说:“现在我家已经有5名党员了。子孙们能在我有生之年入党,这是给我最好的慰藉!”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