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蒙谈文化自信》
十九大正在召开,成功的经验告诉世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坛常青树和多面手王蒙先生,在新书《王蒙谈文化自信》(人民出版社......

评书品书>>

坚守中华文化的自信——读《王蒙谈文化自信》

艾兴君

王蒙

十九大正在召开,成功的经验告诉世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坛常青树和多面手王蒙先生,在新书《王蒙谈文化自信》(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中,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他坚守中华文化的自信。

这部《王蒙谈文化自信》,是从王蒙近十年来的主题文章、演讲及采访中,收录了精选出的20篇文稿,共分“综论”、“历史的经验与责任”、“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四部分,多侧面、多视角地对“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进行了学者式的思辨。书中,王蒙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点,探讨为什么可以做到文化自信,为什么不能不自信。王蒙虽不是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但他希望能够起到扶正、补缺、去邪的作用。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哲思,发人深省,让人沉思。

王蒙认为,中国共产党当初之所以能打败各种势力,走上执政的位置,一个充分的理由便是延续了中国“邦以民为本”(尚书)、“民为贵”(孟子)的思想。毛泽东提倡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与中华文化的自强不息、威武不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了也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如今,党中央又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提出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转化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对中华民族使命的担当与自觉。

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色古香、奇葩异彩、自成经纬,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活力;在于它的反思能力,它在多灾多难中锻炼出来的应变调适能力,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精神;它水滴石穿的坚韧性,它接纳与深思的求变精神,还有它屡败屡战、永不言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强调文化自信,我们不应忘记,中国目前兴起的“传统文化热”,不是孔孟,也不是秦皇、汉武、康熙、光绪讲文化自信,而是中国人讲文化自信。

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王蒙认为,即使在“西风强劲”的外部环境下,人们也将日益认识到自己传统的可贵,将日益进行必要的品位培育与选择。“别着急,我们谈传统文化的时候,千万要有一点品位。我个人是不赞成挺热的天,让小孩穿上稀奇古怪的戏装背《三字经》,背《弟子规》的。”王蒙说,要培养品位、培养一定的水准,创造出既有民族风格,又能够被全球所接受和喜爱的文化成果来。读之,感觉认识独特,处处体现着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

作为一位83岁的老人,王蒙对当今文化有何见解?他认为,目前我们的文艺生活正趋向大众化、海量化,这是挡不住的时代潮流。但其中也有令人忧心的东西,“现在每年几千部长篇小说出版,但那种让大家争相传阅、爱不释手、感动至深、拍案叫绝的书,你还能说得上来吗?相对来说,流行的多是些恶搞、文化段子。”因此,他建议,文艺工作者要敢于看不起那些浅薄化、碎片化、单纯搞笑的所谓作品。尤其是年轻作家,更应该珍重自己的头脑,不要起哄,“一句话,除了潜心写作,干咱们这一行的人没有别的法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心理建设”,需要更加清楚地认知我们的文化对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重要价值。读完全书,感到王蒙所有的忧患与焦虑,兴奋与冲动,处处体现着他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关心与担当。我想,王蒙把思考的目光聚焦在文化的自信上,其实就是对当下文化状况的一次反思,而这种反思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