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路芬芳——泰和老营盘富足村北坑村脱贫攻坚见闻录
金秋时分,阳光依旧泼辣,即便穿过老营盘的浓密竹林照射下来依然炙热逼人。我们要去的老营盘镇富足村和上圯乡北坑村,原本是一个行政村,1985年成立老营盘乡时,......

3

富足村一角

4

正在建设的休闲小广场

5

"攻坚拔寨"脱贫规划橱窗

6

走访

□刘晓雪文/图

金秋时分,阳光依旧泼辣,即便穿过老营盘的浓密竹林照射下来依然炙热逼人。我们要去的老营盘镇富足村和上圯乡北坑村,原本是一个行政村,1985年成立老营盘乡时,从上圯乡北坑村划出,更名为富足村,这是泰和最偏远的行政村,位于老营盘水库库区内。本来,我们可以从老营盘水库乘船进去的,因为前些天下了暴雨,位于凹背组的北坑渡口都被淹了,所以只能从盘山公路弯进去。山路十八弯,同车的村干部说,连小弯在内,一百零一道弯刚好。

进村的道路一边贴着陡峭的崖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山谷,有好几次拐弯,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还好修了水泥路,大大改善了村里的自然条件,而被列为“十三五”贫困村后,基础设施扶贫的力度特别大,小小山坳里,水泥路纵横交错,分布挺广。村民们说,只要是有人家的屋场,哪怕是山旮旯里,都修了水泥路。

跟随着一辆装满红砖的龙马车,我来到了大山深处富足村吉西组村民林身亮家。这几天,林身亮正在和兄弟合建一栋钢筋混凝土楼房,建房所需的8.5万块红砖、42方砂石、9吨水泥、1.5吨钢筋等建筑材料都是从山外上百公里的地方运进来的。林身亮说:“如果水泥路没有修到我家门口,建房子的事想都不会想,不通车,材料得用人工搬运,成本太高,根本建不起来。”去年,他们盼望多年的水泥路终于修到了家门口,林身亮兄弟的建房计划随即摆上日程。

其实,为改变这里的交通条件,早在2000年县里就采取上级投资、村民投劳的方式修建了一条从319国道通往富足村的道路———竹富公路。虽然能够通行农用车、摩托车,但是由于山高路陡弯道多,路面狭窄,经常坑坑洼洼,空车行驶都相当困难。2010年,泰和县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对10公里长的竹富公路进行硬化,全部铺上了水泥路,路面宽度达3.5米。之后,富足村5个小组陆续修通了水泥路,而今被列为“十三五”贫困村后,富足村户户通水泥路完成了总户数的90%以上。

道路畅通为村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富足村养牛专业户王海兵从事养牛业20多年,他见证了村道的变化,也是受益较大的村民之一。他说,以前没有水泥路,买牛卖牛只能靠人赶,大部分时间耗在路上,利润低,严重制约了他发展养牛业。去年,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他一口气养五十多头杂交肉牛,目前,他家已出栏20多头,纯收入2万多元。

我去王海兵的牛栏,满的,想要数一数,王海兵笑了:“铆劲数,肉牛27头,往后还要进牛;这么多的存栏,要是在过去,没想法,现在我们每次去买牛也好,买饲料也好,一车装个六头牛或一车饲料,直接到门口,方便得很,比以前没通水泥路的时候,每头牛要降低两三百块钱的成本,换个说法就是增加两三百块钱的收入。听说,县里正在对竹富公路进行加宽改造,一加宽,挂车就可以开进来,到那时候,一车可以装几十头,更要多养一些。”王海兵边说边往牛栏放草料,草是新割的,一捧,露珠水掉下来地上湿了一大片。

到达北坑村委会所在的横街子,已经临近中午,阳光越发炙热。村口古桥边,我看见吴建国老人正在沟渠里整理石块,老人刚刚平整好了水泥晒谷坪,跟他的新房子很搭。同行的村干部告诉我,他的儿子们在广东开厂,几次接他去广东,不去,要儿子回来建房,这不,刚完工。我走到桥边问他,广东的儿子接去大城市享福,干嘛不去?老人爽快地说:“祖祖辈辈生活在北坑,这么一个山沟沟里,少有平地,垦种山坡梯田,因为坡陡,农机上不去,只能靠山吃山,起早贪黑,日子还是紧紧巴巴的。我们这辈子都老了,年轻人都去外面打工了,原以为,这个村庄快走到了尽头。谁料想,国家的政策会这么好,我不是贫困户,可我会看、会听,也跟着沾光。我家的蜂蜜,都是合作社帮着销售,我这么一把年纪,还学会了农村淘宝上卖蜂蜜;还有,县纪委帮扶工作组给了那么多项目,修路筑堤坝,这么拐的地方,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哪朝哪代都没有的事,我见着了。去哪里享福?留在北坑最享福。”

进山卖菜的杨本发正在收菜摊子,看见我,抖抖鱼篓“留了一条鱼给曾招仁,他家的母牛产牛犊子啦,没空买菜。”本来,跟往常一样,杨本发路过贫困户曾招仁家门口的时候都会喊上一嗓子———曾大爷,买菜哩。而闲不住的曾招仁老人则会一边做篾一边等着杨本发运菜进来。可是今天,他忙得脚转筋,当然,忙并快乐着。作为贫困户,去年他用扶贫资金买回的母牛下牛犊子啦,这可是一笔大收入。上次进山,我看见放牛回来的曾招仁坐在家里做竹簸箕,挺好奇的,现在越发少见篾匠师傅,曾招仁还能守着老手艺养家糊口?后来,他告诉我,每个土簸箕能够给他带来25元的收入,一年下来,在家做篾的收入最少能有2000元。养母牛是泰和县委的扶贫工作组给他量身定做的脱贫路子,买母牛的本金是国家给的,母牛一怀犊子,就跟王海兵签了合同,包销。“我想卖了牛犊子就去买回两头小猪仔,出栏后又能有一大笔收入。虽然女儿嫁了,但嫁得不远,还能在‘扶贫车间’做事,家门口就能打工,小日子有盼头。家里就剩下我们老两口,没劳动力,但是养头母牛养两头猪还是没问题的。”

我和曾招仁相处就是编个土簸箕的时间,但是怎么说呢,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力量,这是一种从心底散发出来的脱贫的力量。而每天闲不住的生活让他的精神状态看起来依旧年轻,尽管他已经67岁了。不仅是曾招仁,每天进山卖菜的杨本发也是精神抖擞,他叫我秀才,很认真地说了这么一通话:“从2009年开始,我每天清晨都要到镇上去装满两篓子菜,沿着山路运到富足和北坑村来卖。不管晴天或下雨,我这个移动菜市场已经延续了八年。我自己也是北坑人,见证了这条路的变化。要我说呀,这条路往小处说是给村民带来的便利,往大处上说,这就是一条致富路,脱贫路。”听得出,他很动情。

在富足村村委会,我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脱贫攻坚作战图,“攻坚拔寨”这四个字用得非常有气势,让人联想起战争年代的作战图。七十六年前,毛泽东、朱德、黄公略亲自指挥红三军、红五军、红十二军、红独立五师击溃蒋介石发动侵犯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的最后一仗,就在这里打响。老营盘战斗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三次“围剿”,开创中央苏区全盛时期立下了不朽功绩。老营盘战斗的故事,留存于山水之间,在这里,老辈子的人还能唱上几首苏区歌谣,说上几段红军的故事,他们说,脱贫攻坚的作战图像极了当年老营盘战斗指挥所里悬挂的那张作战图。

一路走来,一路故事,一路芬芳。

返城时,路过老营盘战斗纪念碑,回望纪念碑,碑顶似剑,直刺苍穹。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