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移民村变“新”记
泸潇大地,远山含黛,田畴金黄。村舍城镇,香樟葱郁,紫薇花开。金秋的安福,犹如巨幅的织锦,绚烂,静美。新安村,就是这织锦上斑斓的一块。

     

     

拥有62年党龄的余香兰(左一)

     

新安村新面貌      

泸潇大地,远山含黛,田畴金黄。村舍城镇,香樟葱郁,紫薇花开。金秋的安福,犹如巨幅的织锦,绚烂,静美。新安村,就是这织锦上斑斓的一块。

新安村,安福县瓜畲乡一个从浙江淳安搬来的移民村。昔日的故土难离,今日的小康新村,笔者用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一步步揭秘这个小小村庄华丽蜕变的根本所在。

■刘新生

老同学喻兄,高个,平头,有些花白的头发,稀疏搭在微秃的脑袋上。他在乡政府工作,挂点新安村,也是村里的第一书记。这几年,他三天两头泡在村里,与村里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又是抓新农村精品点建设,又是抓脱贫攻坚工作,忙得不亦乐乎。他喜欢把新安村的大事小情发在同学群,和我们一起分享。渐渐地,“新安”,这个对我而言原本陌生的村庄,变得鲜活起来,我萌发了去新安采风的念头。喻兄很热情,当即向我发出了邀请。

那天,天气很好,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树叶泛着宝石的光芒,我坐着喻兄的车子,经泸水河大道,沿安吉公路,转工业园区大道,一路前行,不久就到了目的地———新安。

“新安”是安福县瓜畲乡的一个浙江移民村。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往东抵通高速公路瓜畲入口处。公路旁边,有村民在摆摊卖自家种的西瓜、火龙果、柚子和无花果等时令水果。路上,各式车辆来往穿梭,真可用“车水马龙”一词来形容。

村口,立着一块“王公石”,石块呈不规则条状,白红相间,纹理清晰,石块上面镌刻三个红漆大字———“新安村”,字迹刚中带柔,别具韵味。

驻足石碑前,凝望“新安”二字,我在猜想这个村庄名字的由来。也许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地新安江,也许是为了再造一个新“淳安”,也许是为了建设新安福。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村名,一定饱含了新安人对老家淳安的深深思念和无限眷恋之情。是啊,故土难离,难离故土!

从喻兄的口中得知,新安村的支书叫毛泽忠,2001年起担任村支书,迄今已经有十几年了。据说,正是他带领新安人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向小康,是村民一致公认的好当家人。此时,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特别想看看这位当家人的样子。

我们顺着村子东面的水泥路,往南开数百米,然后将车子停放在一处农家小院的门口。一下车,喻兄就掏出手机联系毛支书,但电话没人接,喻兄说,估计他又去田里干活去了。此刻,我的脑海里,不断地在勾画着这位毛书记的形象。高高的个头,古铜色的皮肤,戴着草帽,衣着普通,憨厚朴实,对,一定是这样的。

既然暂时联系不上毛支书,喻兄便提议先去村里的大棚基地看看,说不定能找到他呢,况且,我们还可以顺便感受一下新安村现代农业的气息。

村东的水泥路,宛如玉带轻绕,温柔地系在新安村的腰身上,这更增添了村庄的妩媚和妖娆。水泥路旁的各种果树,在秋风中摇曳,叶子发出“哗哗”响声,仿佛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你看!柚子树,憨态可掬;石榴树,羞红着脸庞;柿子树,则略显青涩。写有“清正廉洁”宣传语的牌匾后面,是一片荷塘,因为时值深秋,荷花已然凋零,只剩下枯荷满塘。

顺着机耕道,我们来到了大棚基地。棚内,麒麟瓜、火龙果、无花果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我一边走着,一边听喻兄介绍,兴致来了,还到大棚内,拍上几张美图。对我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有趣。不必说平整有序的大棚,也不必说金黄深沉的稻穗,单是那红皮绿叶的甘蔗,就使我陶醉,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故乡,想起了曾在我家暂住过的汪姓浙江移民。

从喻兄口中得知,原来,这个现代农业项目,还是毛支书争取来的。项目拿到了,接下去就是抓落实。喻兄和毛支书一户一户做工作,给他们算经济账,动员大家种植大棚西瓜。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开春,就有二十多户种植了麒麟西瓜,当年就有了很不错的收益。尝到了甜头的村民,又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西瓜种植户也增加到60余户。他们不仅在本村种,而且到其他村租地种。为了拓宽销售渠道,确保丰产增收,村里还成立了西瓜合作社,形成了产销一体的产业链。目前,全村西瓜种植面积达到800余亩,总产值近千万元。

后来,毛支书看到火龙果、无花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于是,又开始试种火龙果和无花果。也许是技术还不过关,火龙果比较小,无花果结得也不多。虽然,目前效益不够理想,但他们还是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从大棚基地转了一圈,时间已近上午九点了。我们估计毛支书也该回家了。果然,在毛书记家门口,有一位四十来岁的农民,正从三轮摩托车上往下搬运西瓜。喻兄笑着指着他告诉我,说:“他就是毛支书”。我一看,果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中等的个子,黝黑的皮肤,身穿蓝咔叽布衣服,头戴一顶旧草帽。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两个字,“普通”,是那种丢在人群里,再也找不出来的人。

毛支书看到我们,热情地打着招呼,还顺手拣了一个大西瓜,在厅堂的四方桌上,用水果刀“咔嚓”几下,西瓜块便齐刷刷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吃西瓜,我也不客气,接过来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一方面,确实是渴了;另一方面,这西瓜确实水灵红嫩。难怪新安的麒麟瓜,现在名扬庐陵,远销广东了。据说,吉安市的几大超市都跟他们签了长期的供货合同呢。

接着,毛支书就带我们去采访村中的老党员余香兰。行走在村中的小巷,毛支书边走边感叹:“这几年发展太快了,原先村庄房屋栋距太窄了,小车都没法开进来!”是啊,谁能预想到今天好多人会以车代步呢?过去,家里有辆摩托或三轮车,就已经很不错了,哪里会想到还会买得起小轿车呢?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位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我们走到村部,休闲广场虽小,但很精致,是个休闲的好地方。这时,坐在石墩上的两个年轻人,站起身来向毛支书打招呼,原来他们是来给村里做地下管网测量设计的,村里正准备对全村的地下管网做一次全面提升改造呢。毛书记很抱歉地对我说:“没办法,他们很急,你这里只好由喻书记代劳了”,说完,就同那两个年轻人匆匆往村北走去。

喻兄就引领着我,一路参观了村史室、村商场以及村容村貌。村史室,也是会议室,房间不大,但从宣传图片上,可以了解新安村的前世今生。一件件老式用具,让我穿越时光,仿佛看见了他们的祖辈在淳安的生活情境,浓浓的乡愁,弥漫在小小的村史室里。村里的商场,在大马路的对面,有三层,面积很大。里面商品丰富,看得出生意挺好。据喻兄说,这个商场是村集体企业,年收入有十几万,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呢。

我们随意漫步村中,抬眼所见,都是崭新的楼房,新建的别墅,各色果树点缀在村庄的各个角落,整个村庄犹如一幅画卷。谁能想到,在四十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茅草丛生,荆棘遍地呢?新安的沧海桑田,实在是令人惊叹!

这种华丽的蜕变,是怎样完成的呢?我的心中,升起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是好奇,更是惊讶。我想,等我见到那位有着62年党龄的84岁高龄的余香兰老人时,一切就会有了答案。

在一位自称是余香兰侄女的村妇的指引下,我终于见到了这位老人。她身穿白色青花衬衣,头发花白,听说我是来采访她的,余香兰老人显得很兴奋,吩咐孙女端来了凳子,热情地叫我坐下。这天,她给我讲了很多,我静静地聆听,快速地记录。我知道,她有太多的话,需要向人倾诉。我也知道,这种抢救性的采访,是多么重要。

老人说起1970年的那个冬日,那段移民的艰难岁月,眼里溢满了泪花。

那年,浙江新安江水库继续蓄水,水位线在不断上移,他们所在的毛家大队也即将沉入水底。县里计划,一半村民后靠,一半村民需移民。淳安县移民办在村里召开了多次会议,动员大家移民,但就是没有人响应。是啊,谁舍得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呢?那村口气势非凡的牌坊,那青砖砌就的宽敞民居,那青青的石板路,所有的一切,都已浸润了祖先的体温,浸润着先辈的血液!

最后,毛家大队的老支书等四位党员带头,率先报了名,正式拉开了毛家大队移民江西的序幕。余香兰老人是这四位党员中唯一的女性。说到这里,老人很激动,她说:“我不带头行吗?我是党员呀!”当时,在淳安,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多带好思想,少带旧家具”。搬家那天,村民携儿带女,肩挑背扛,踏上了去往异乡的路。上了年纪的村民,一步三回头,想把老家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心底。他们坐着火车,沿浙赣线,一路南下,最后在新余下车。然后又坐上汽车,在晚上终于到达了移民点———瓜畲。当他们看到这个荒凉的山岭,大家相拥而泣,有的甚至吵着要回老家淳安。好在安福县移民办的同志,耐心劝说,细心安抚,总算把大家安排妥当。余香兰和其他三户,被安排在一座祠堂里居住。老人家至今回忆起来,还清晰如昨。第二天,移民们到大队食堂用餐,吃得还好,老社员们也很热情,这多少让他们感到了一丝温暖。过了几天,他们就开始自起炉灶了。

移民们是闲不住的,这不,他们在支部一帮人的带领下,披荆斩棘,硬是用锄头将荒山开垦成了一片平地,为后续的移民建房打下了基础。

春天来了,布谷鸟叫了,移民们犁田翻地,播种插秧,原本贫瘠的土地,居然被他们侍弄得风生水起。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制作家乡的传统小吃,如米糖、芝麻糕、蔗糖包谷球,包谷饼等等,他们品尝着这些老家的味道,乡愁也似乎缓解了几分,甚至还有一种身在淳安的感觉。

第二年,移民们在支部的组织下,砍木头,运石头,打土砖,拖石灰,一个移民新村拔地而起。尽管很简陋,比不上老家的砖瓦房,但毕竟是自家的房子,大家纷纷从安置点迁到了新家。一时间,这里,鞭炮声声,欢歌笑语,快乐祥和的空气,弥漫在新村的上空。

余香兰老人说:“我做过妇女主任,做过大队长,我还曾经作为公社的党代表,到县里参加党代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说到这些,老人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她接着说:“现在,我岁数大了,干不动了,好在有好的领导班子,我们新安村一定会越来越好。”此时,老人的眼里满含着信任和希冀。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新安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8、1989年,支部一班人,抓住市场机遇,鼓励村民种植甘蔗、露天西瓜,栽种各种果树,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2000年,开始试种大棚西瓜。2005年,毛泽忠、毛东北和毛建军三人种植的9亩大棚西瓜,年产值达到6000元每亩。2006年,全村开始大面积种植,2010年成立了西瓜合作社,产值达1万元每亩。从此,新安麒麟瓜成了新安村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老人说:“新安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员,离不开村党支部。”是啊,正是因为有像余香兰这样的好党员,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党支部,新安村才实现了她的华丽蜕变。

从新安村见闻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等到采访结束,时间已近中午。回望新安,村庄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紫薇花开得正艳。天空一片蔚蓝,有雄鹰展翅高飞。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